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不仅是法国文学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在近两百年的历史中,《红与黑》持续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不断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中国,其译文竟高达二十多个版本,打破了翻译史上对同一部原著的翻译记录。在众多的中译本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郝运、郭宏安、罗新璋以及许渊冲四位先生的译本。它们各具特色,都为《红与黑》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有趣的是许渊冲译本屡遭质疑,甚至一度成为翻译讨论的焦点。在许多专家和读者心目中,许渊冲译本过度重视再创造而忽略了对原文的忠实。而忠实原文一直又都是传统翻译研究的中心以及评价译文的最高标准,所以人们给予许渊冲译本的评价并不像他想象中那么高。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受到关注,译者主体性也成为翻译研究的新课题。一些专家认为在分析一个译本的时候,译者也应该成为考虑的因素之一。就像谢天振教授所说:“一旦跳出了文本的局限,我们就看到了译者,看到了译者的贡献,也看到了译者何以如此行为的原因。”本论文顺应这一思想,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了《红与黑》的许渊冲译本。我们发现许渊冲在发挥主体性时,非常重视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对原文形式和风格的忠实。此外,由于对读者品味的把握不当,许渊冲译本在读者心中的地位并不高,许渊冲的翻译目的也并未完全实现。作者希望许渊冲在发挥主体性时所出现的问题能够引起其他译者的注意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指导。本论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本论文的背景、目的以及结构。第二部分介绍了《红与黑》的翻译以及许渊冲译本。第三部分引入译者主体性理论,介绍了译者主体性的发展、定义以及三个重要因素。第四部分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从主观能动性、对原文的尊重,以及翻译目的的实现等三方面分析了《红与黑》的许渊冲译本。最后部分为结论,总结了全文内容并指出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