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按劳分配问题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24834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经历了彻底否认、初步形成、逐渐成熟和最终确立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哥达纲领批判》的问世,标志着按劳分配理论的最终确立。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结合具体实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理论具有自身的新特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居民总体收入差距急剧拉大,行业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等。这已经成为人们不公平感加深的主要原因,有损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是贯彻落实按劳分配制度的根本。我们还要采取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调节国有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建立适合事业单位特点的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
其他文献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摸着石头过河走过了三十多年,现在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2013年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
当前,为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经济学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民族地区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我国其他地区的“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法相比较,有其共通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年学生的理论宣传与普及。今天我党掀起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
个人信息指自然人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日、婚姻状况、家庭状况、教育背景、联系方式等任何单独或与其他信息对比组合可以识别出特定个人的客观信息。在如今信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