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大多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目前市场上培育的品种大都无法结实,而且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许多苦苣苔科的植物都濒临灭绝。大岩桐(Sinningia speciosa(Lodd.)Hiern)和非洲紫罗兰(Saintpaulia ionantha Wendl)是两种常见的苦苣苔科的观赏花卉,自身繁殖困难。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观赏花卉都是杂合体,通过有性繁殖进行繁育,后代容易发生性状分离,造成品种退化,利用传统方法得到的植株,容易感染病菌,降低经济价值。通过组织培养得到的植株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更多优良的性状。利用组培快繁技术进行观赏花卉再生体系的建立,提高了花卉品质,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能够有效地促进品种改良、新品种选育和分子育种的发展,推动观赏植物产业的发展。为了保护种质资源及更好的进行商品化生产,对其进行组织培养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大岩桐和非洲紫罗兰为试验材料,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探讨了不同激素组合对两种植物各培养阶段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培养基:大岩桐最佳诱导增殖培养基为MS+6BA0.5mg·L-1+KT0.5mg·L-1,最佳生根培养基为 1/2MS+NAA0.5mg·L-1,非洲紫罗兰最佳诱导增殖培养基为MS+6BA1.Omg·L-1+KT1.Omg·L-1,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2 mg·L-1或1/2MS+NAA0.5mg·L-1,为苦苣苔科植物的组培快繁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并且对大岩桐叶片外植体进行了消毒灭菌方法的对比,将外植体先用75%酒精灭菌30s,结合0.1%HgCl2或5%NaClO灭菌10min效果最好,为组织培养中被毛植物消毒灭菌困难的问题提供了参考。在此基础上,使用3种栽培基质对大岩桐和非洲紫罗兰组培苗进行了移栽,大岩桐均全部成活,非洲紫罗兰成活率可达75%以上,对比了成活率、植株粗细,叶片颜色等,发现先使用单一栽培基质进行炼苗移栽,再定植在混合基质中的方法是可行的。除此之外,可以根据栽培植物的特点有计划的控制基质种类及配比,以达到生产的要求。同时,采用红色大岩桐为试验材料做了干燥花试验,研究不同保色剂和保色时间对红色大岩桐的保色效果,发现保色效果最好的是5%柠檬酸处理1h后干燥的花瓣,颜色最接近花瓣原色,其次是15%酒石酸处理2h后干燥的花瓣,两种处理均可以有效的保护花瓣中的色素,以期提高大岩桐的观赏价值和商品价值,为商品花卉的观赏形式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也为其他植物干花的制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