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中医“中风”范畴,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很大负担,因而中风病的研究成为当今世界医学主要的研究课题。当今国内学者运用针刺疗法治疗中风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进行了探索,但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效应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案,并将其推广应用,将是我们各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首要任务。
本课题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针刺四神聪和风池等穴位的同时,患者吸入低流量的氧气,形成“氧针疗法”,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血液流变学、血脂变化方面来探讨氧针疗法治疗效果和作用规律,为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本课题以符合入选标准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忠者1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化原则将病人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氧针疗法组85例和单纯针刺组83例,分别予以不同治疗。
患者除必要的降压药物及降糖药物外,病程在30天以内的忠者,均在应用同样药物的同时,分别施予治疗,30天以上的患者原则上停止其它治疗方法及药物,分别予以治疗。氧针疗法组:使用1.5寸30号不锈钢毫针进行操作。针刺前15分钟给予低流量氧气持续吸入(1.5升/分),每次吸30分钟,针刺四神聪时,以15°~30°角向百会穴方向透刺,针刺至帽状腱膜下,行快速捻转2分钟,捻转速度每分钟200~220次,每10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针刺风池穴时,向鼻尖方向针刺,针刺深度1寸,行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1疗程。单纯针刺组:不吸氧,其余操作同氧针疗法组。
两组治疗时间、观察指标、评分标准一致。治疗前对每例患者进行一次神经系统检查并评分,测定血脂指标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高切、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第4疗程末时,重复上述检查,以(-x)±s表示。
结果:治疗前氧针疗法组与单纯针刺组性别、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灶分布、临床诊断情况及所测指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4个疗程治疗,氧针疗法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治疗后,血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血中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但两组间比较治疗前后血中胆固醇、甘汕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度、血沉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下降不显著(P>0.05)。并且氧针疗法组患者经治疗血浆粘度、血沉下降幅度较单纯针刺组大,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氧针疗法配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单纯针刺配合西医常规用药相比具有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等优点。2通过氧针疗法为主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高脂血症及异常的血液流变学,降低或消除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