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塞脉微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g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由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组成。文献综述包括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及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缺血性脑损伤两篇。文献研究为本实验设计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实验研究按照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着眼于中药口服吸收后的血中移行成分,以药物能否透过血脑屏障和对靶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两个关键环节为切入点来探讨通塞脉微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效应物质基础。第一部分对通塞脉微丸体内外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首先采用HPLC-UV技术,对样品中有UV吸收的部分进行了较全面的定性、定量分析,建立了10批样品的指纹图谱,并对所有特征峰所归属的药材和化合物进行了推断。以HPLC双波长法对通塞脉微丸中含量较高的6个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此为化学基础,进一步开展通塞脉微丸的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以大鼠为实验动物,灌胃给药后制备含药血清,采用HPLC-UV法比较通塞脉微丸原药液、大鼠灌胃给药后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找出血中移行的色谱峰,并根据各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在线UV光谱图,通过与原方的各单味药制剂含药血清相比较,判定血中移行成分来源的药材和归属的化合物。第二部分开展通塞脉微丸有效成分透过大鼠血脑屏障的研究。首先研究通塞脉微丸有关成分透过正常血脑屏障的情况,采用体内法,选用大鼠作为模型动物,灌胃给药后将动物麻醉,于大鼠脑枕骨大孔处抽取脑脊液,适当处理后进行HPLC-UV和HPLC-MS分析。进一步研究了通塞脉微丸中相关成分透过缺血性损伤大鼠血脑屏障的情况。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ACO)模型,造成脑缺血损伤而致的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灌胃给药后,从心脏灌流冲洗至脑组织中无血液,然后取脑组织,适当处理后以HPLC-UV和HPLC-MS法检测分析透过血脑屏障的成分。第三部分以通塞脉微丸复方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ACO)模型,以脑组织TTC染色测量脑梗塞面积,神经功能检查法对脑缺血后动物进行行为测评,病理及超微组织观察作为药效评价指标,考察通塞脉微丸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第四部分研究通塞脉微丸及其有效成分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缺血性损伤的干预作用。首先进行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的原代培养研究:采用出生5~10天的大鼠乳鼠,无菌获取脑组织,以胶原酶组织消化,分离脑微血管段,两次过筛提取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经倒置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观察,Ⅷ因子免疫组化检测进行细胞鉴定。然后以化学性缺血的方法模拟建立大鼠CMEC体外缺血性损伤模型,以细胞形态学改变和MTT、LDH值作为细胞活性的评价指标。试验分别考察了通塞脉微丸及其有效成分对正常CMEC的干预作用和在CMEC缺血性损伤情况下药物的保护作用。第五部分探讨了通塞脉微丸调控CMEC的黏附机制。采用双抗夹心法,选择性地检测了E-选择素、ICAM-1两个黏附蛋白的表达。实验研究结果:一.通塞脉微丸体内外化学成分分析结果1.通塞脉微丸的HPLC-UV指纹图谱研究标定了以甘草苷为参照峰的18个共有指纹峰,获得了通塞脉微丸的HPLC指纹图谱的技术参数,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测定了10批样品的指纹图谱,整体相似度在0.968以上。对18个共有指纹峰的来源分析:有1个峰来源于当归药材,鉴定为阿魏酸;有5个峰来源于金银花,其中1个鉴定为绿原酸,其余4个从光谱图上推断可能为类绿原酸类化合物;有3个峰来源于玄参,2个分别鉴定为肉桂酸和哈巴俄苷,另1个未知;有8个峰来源于甘草,其中3个分别鉴定为甘草苷、甘草素和甘草酸铵,另4个峰具有甘草黄酮母核的吸收特征;还有1个未知归属的化合物。2.以HPLC双波长法在一定色谱条件下一次进样同时检测通塞脉微丸中相对含量较高的绿原酸、阿魏酸、肉桂酸、哈巴俄苷、甘草苷、甘草素6个成分的含量,所测6个成分的色谱峰与相邻色谱峰均能得到良好的分离,方法学实验结果良好。针对丁基苯酞具有增加缺血区脑血流量、缩小脑梗塞面积、减轻脑水肿等与复方疗效密切相关的作用,特别建立了微丸中丁基苯酞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其可能和微丸中其它成分一起发挥抗缺血性脑损伤作用提供了化学基础。3.通塞脉微丸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结果:含药血清、空白血清、通塞脉微丸原液、已知7个混合对照品相比:有12个入血成分,其中有6个以原型吸收入血,经与对照品保留时间和在线UV光谱对照,发现绿原酸、阿魏酸、甘草素和肉桂酸四个已知成分以原型吸收入血,另各有一个来源于金银花和甘草的未知成分以原型吸收入血。有3个为代谢产物吸收入血,经与单味药制剂含药血清对照,探明有1个来源于当归的代谢产物,另2个来源于甘草的代谢产物。含药血清中尚有3个入血成分归属不明确。二.通塞脉微丸有效成分透过大鼠血脑屏障的研究结果1.对于正常大鼠,经HPLC-UV和HPLC-MS法检测,含药脑脊液与空白脑脊液相比,含药脑脊液中未检测到通塞脉微丸中相关成分。但在T8=51.6min、56.2min、60.1min和61.9min处脑脊液中四个内源性物质色谱峰强度明显增强(从峰面积比值来看分别增加了为4.5倍、4倍、3.3倍和4.5倍)。2.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中可检测到有微量通塞脉微丸的成分,经HPLC-UV和HPLC-MS鉴定为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在线栓法复制大鼠MACO模型所致的脑缺血损伤情况下,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进入脑组织的量显著增加,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该研究结果提示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作为通塞脉微丸的部分药效学物质基础,在缺血损伤时可透过血脑屏障较大量进中枢神经系统,达到相应损伤区域,作用于中风病的关键部位上而发挥作用。三.通塞脉微丸对MACO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MACO术后所有试验动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在24h后,通塞脉微丸各剂量组动物的行为学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且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提示通塞脉微丸可以改善模型动物的行为学障碍。各给药组大鼠的脑梗塞面积和梗塞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提示通塞脉微丸可明显缩小模型大鼠的脑梗塞面积,降低梗塞率。模型大鼠脑指数和含水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通塞脉微丸高剂量可降低模型大鼠的脑指数及脑含水量(p<0.05),提示通塞脉微丸可以减轻脑水肿,高中剂量组作用尤为显著。病理组织学观察,线栓法缺血性脑中风大鼠模型,表现为脑组织不同程度坏死,胶质细胞及间质水肿。通塞脉微丸对脑中风模型在不同程度上有减轻脑组织损伤作用。四.通塞脉微丸及其有效成分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干预作用1.本实验原代培养的大鼠CMEC呈长梭形或多角形,单层汇合呈铺路石征象;Ⅷ因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经鉴定符合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征。2.以化学性缺氧的方法建立CMEC体外模拟缺血损伤模型,模型组细胞缺氧损伤后,从形态学观察细胞先肿胀,折光度减弱,然后皱缩。MTT法测定细胞OD值,造模后6~12h均处于明显下降阶段(P<0.05),最终确定终浓度为0.85mg·mL-1 Na2S2O4溶液作用于正常细胞8h以造缺血损伤模型。3.药物对正常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干预作用:通塞脉微丸高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现为抑制细胞活性,中剂量组表现为促进细胞活性(P<0.05),小剂量作用不显著。剂量和细胞活性的总趋势呈钟形,表现为大剂量抑制细胞活性,中剂量范围促进细胞活性。通塞脉微丸大鼠灌胃给药后的血清,高剂量组与空白血清对照组相比,表现为促进细胞活性(P<0.01)。通塞脉微丸中有效成分阿魏酸、甘草素在高剂量组与DMSO对照组相比,表现出促进细胞活性的作用(P<0.05)。微丸中其它相关成分:丁基苯酞、黄芪甲苷在高、中剂量组与DMSO对照组相比,表现为促进细胞活性(P<0.05)。绿原酸在中剂量组与DMSO对照组相比,表现为促进细胞活性(P<0.05)。高剂量绿原酸表现出抑制细胞活性(P<0.05)。4.药物对缺血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干预作用:通塞脉微丸给药浓度1000、500μg·mL-1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现为抑制细胞活性。小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促进细胞活性。通塞脉微丸大鼠灌胃给药后的血清,高、中剂量组与空白血清对照组相比,表现为促进细胞活性(P<0.05)。微丸中有效成分:除肉桂酸、甘草素低剂量外,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在各剂量组均表现出一定的促进细胞活性的作用,与DMSO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丸中其它相关成分:丁基苯酞、黄芪甲苷在高、中剂量组与DMSO对照组相比,均表现为促进细胞活性(P<0.05)。绿原酸在中、低剂量组与DMSO对照组相比,表现为促进细胞活性(P<0.05)。中剂量甘草苷、高剂量哈巴俄苷也表现出一定的细胞保护作用(P<0.05)。五.通塞脉微丸调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机制以双抗夹心法法检测E-选择素和ICAM-1的表达量,结果表明CMEC细胞缺血8h,E-选择素和ICAM-1均表达升高,与正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通塞脉微丸作用于缺血CMEC后,能够下调E-选择素和ICAM-1,与缺血细胞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接近恢复到正常细胞的表达值(P>0.05)。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综合分析认为:1.通塞脉微丸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结果,其制备的含药血清是微丸在体内真正发挥药效的“制剂”,探明的部分血中的移行成分绿原酸、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是可能的部分效应物质基础。2.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在脑缺血损伤时可透过血脑屏障较大量进中枢神经系统,作为通塞脉微丸的部分药效学物质基础,达到相应损伤区域,作用于中风病的关键靶点(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上而发挥作用。3.通塞脉微丸及其相关成分、微丸含药血清能够促进正常CMEC增殖,提高缺血性损伤CMEC的活性。从药物作用的靶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角度验证了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是通塞脉微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部分药效学物质基础。4.CMEC缺血时启动了黏附机制,通塞脉微丸干预缺血CMEC,能够下调因缺血损伤而高表达的E-选择素和ICAM-1,提示通塞脉微丸可通过对E-选择素素和ICAM-1两条通道的影响,抑制了黏附反应的启动从而阻抑CMEC缺血损伤。5.以现代细胞培养技术获得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可作为体外研究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工具和载体。
其他文献
<正>牙周炎(periodontitis)是一种发生于牙齿支持组织上的细菌感染性疾病,牙周致病菌攻击宿主,可引发局部与全身的免疫炎症反应,不仅会破坏局部牙周组织,也会对全身各系统产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在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一些新问题、新矛盾,其中最突出的是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因此,探究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维护失
体操在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湖北是教育大省,集中有九所高校本科体育院系,规模大,数量多,对全国高校体育院系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湖北省高校体
目的:比较心力衰竭患者比索洛尔治疗前后心脏结构、心功能、血清神经激素及运动耐量的变化,并运用PCR-RFLP技术对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Gly389Arg多态性进行分析,比较Arg389Arg
类黑精是指碳水化合物与带有自由氨基的含氮化合物反应产生的棕色的高分子量美拉德反应产物,在烘培产品、啤酒、酱油、醋等食品中普遍存在。近年来,类黑精抗氧化、抗诱变、抗
《致密砂岩气层测井特征参数提取方法研究及识别评价技术》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层测井识别及精细评价技术研究》(合同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校成为社会人才的主要输出地.高校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随着高校改革的推进,对高校的内部的管理十分的必要,档案管理包含于其中.本文分析了高校在档
钢管混凝土结构是将混凝土填充于钢管中而形成的构件,是在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螺旋配筋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管结构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结构。随着科技和理论的
拱桥良好的受力性能及巨大的承载潜力,使拱桥在桥梁发展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拱轴线的选择及拱上建筑的联合作用是影响拱桥承载能力的两大因素,然而当前对上承式拱桥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