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是继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与HPLC相比,CE的驱动力是电场,分离通道也并非是色谱柱,而是毛细管。分离的依据是由于样品之间具有不同的电泳淌度。CE的优越性在于检测速度比较快,样品消耗量比HPLC少,已受到越来越多科学家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检测中。例如:环境污染物的检测,食品中添加剂和营养物质的检测,中西药药性的检测,生物体内化学成分的检测及物质理化常数的检测。与毛细管电泳联用的检测器的多样化是促进毛细管电泳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紫外、质谱、化学发光、荧光、电化学检测器皆可作为联用检测器。其中,属于电化学检测范畴的非接触式电导检测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检测技术。检测过程中由于检测电极位于毛细管外侧,可避免电极污染。本论文以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联用技术为背景,从下列四个部分展开:第一章是绪论,对毛细管电泳的历史、分离原理、联用技术及应用范围进行了介绍,同时也对非接触式电导的发展历史、检测原理、应用范围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与归纳。第二章我们通过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联用技术,建立了三个关于电迁移的模型。第一:讨论了缓冲体系酸度与Zeta电位、电渗流之间的关系,得出pH∝logζ、pH∝logμeo的结论。第二:讨论了金属离子浓度与Zeta电位、电渗流之间的关系,得出pM∝logζ、pM∝logμeo的结论。第三:讨论了在毛细管中,中性有机小分子添加剂与Zeta电位、电渗流之间的关系,得出pN∝logζ、 pN∝logμeo的结论。同时推导出σ∝ζ∝μeo∝1/t。第三章我们用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联用技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了分离和检测。实验考察了缓冲溶液2-N-吗啉乙磺酸(MES)/组氨酸(His)浓度、电动进样时间、分离电压、添加剂对分离效果和检测灵敏度的影响。在激发电压为60V、激发频率为600kHz、分离电压为17kV的条件下,以35mmol/L MES/15mmol/L His为分离缓冲,10分钟内即可实现三种抗生素的分离。线性范围为0.97~31.25mg/L。该方法可用于人尿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检测。第四章我们以毛细管电泳-非接触式电导为基础,对四种中枢神经系统用药—盐酸阿扑吗啡、氢溴酸加兰他敏、富马酸喹硫平、氯氮平的分离进行了研究。实验摸索了缓冲溶液的种类和浓度对分离度的影响,并考察了分离电压、进样时间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在10mmol/L三羟基氨基甲烷(Tris)-8mmol/L柠檬酸(Cit)-20%甲醇的运行缓冲中,激发电压为60V、激发频率为600kHz,四种药物在15分钟内达到了分离,线性范围为0.97mg/L~15.6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