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中“图形与几何”衔接是从中小学“图形与几何”教材内容角度出发,体现在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小学数学教材以及教材与学生三方面的衔接。论文中运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图形与几何”的中小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进行衔接解读、对中小学数学教材中“图形与几何”的编排体例和课程内容做衔接分析;按照伯格(W.Bueger)和威尼斯(W.Shaughnessy)对范希尔几何思维理论水平划分标准,以改编的“七年级范希尔几何思维水平测试卷”为研究工具,对海口市某中学七年级共计103名学生进行测试,以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实际几何思维水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小学“图形与几何”课程目标呈现小步子化特点,虽然阶段目标会出现重复的现象,但是在目标要求程度上初中是小学的进一步深化与提高,中小学的课程目标设置既考虑了不同时期学生的发展特点也关注了学科自身的结构层次,体现出较好的衔接与过渡。(2)中小学“图形与几何”每个主题的课程内容设计相似、内容相关性强,遵循从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转变过程,主题之间表现出递进、互补、交叉等衔接方式。(3)初中“图形与几何”的教材编排体例延续了小学数学教材的模式,两者的共性是栏目设置形式多样、数量多、功能重叠,差异体现在编排呈现方式上。总的来说,中小学“图形与几何”教材编排体例衔接很妥当。(4)初中数学教材“图形与几何”的课程广度较大,中小学课时、课程深度、课程难度随着课程内容的不同而变化。从课程内容上分析,小学教材“图形与几何”内容描述方式单一,语言儿童化、形象化、趣味性强,知识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具体思维占主导,结论多是考察记忆和背诵能力;初中教材“图形与几何”内容描述注重规范严谨,语言数学化,概念严谨抽象,逻辑性强,抽象思维占主导,知识具有较强的拓展性和延伸性。(5)七年级学生几何思维水平分布差异性较大,主要集中在水平1,七年级教材“图形与几何”内容几何思维水平要求处于水平2,学生实际的几何思维水平和教材“图形与几何”几何思维水平要求不一致,教材要求高于学生的实际几何思维水平。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数学课程标准在中小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要求上再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化;二是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了解两个阶段数学教与学的情况,寻找知识衔接点自编衔接教材,帮助学生跨越衔接障碍;三是学生的几何思维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数学教材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特点,保证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化发展。由于受到个人研究能力的限制,本论文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可借鉴的衔接理论太少、样本分布范围小数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