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发展,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取得了非凡成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始终存在,并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依据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框架,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投入,由于各地区初始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过程受特定生产要素制约,难以达到最优状态,这也是形成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要素流动的视角展开分析,认为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不仅能够改善既定资源的供求矛盾,提高要素的生产效率,而且生产要素在特定区域的集中必然会带来不同类型产业的集聚,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与优化,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目标。在理论机制上,本文首先分析要素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直接效应以及通过产业集聚的间接效应,提出理论假设。然后构建指标体系测算了近十年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劳动力、资本、技术流动的相对规模,以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聚水平。通过分析发现了要素流动和产业集聚的区域性特征:劳动力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而资本、技术流向则相反;东部地区第二、三产业集聚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其中第二产业集聚持续下降,第三产业集聚变化较为平缓;中部地区第二产业集聚先升后降,第三产业集聚度缓慢上升;第二、第三产业集聚度在西部地区均相对较低,但第二产业集聚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通过对产业集聚的特征分析,本文认为东部地区已经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中部地区处于由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的过渡阶段,而西部地区仍处于第二产业主导阶段。在实证检验上,采用调节路径分析方法,结合近十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回归结果表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直接促进效应和以产业集聚为中介的间接促进效应。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导致了要素流动促进经济发展的总效应的差异性。分要素来看,劳动力和资本流动对经济发展的总效应西部大于东部大于中部。技术流动对经济发展的总效应西部最大,中部其次,东部最小。从传导路径上看,东部地区要素流动通过促进第三产业集聚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中部地区通过促进第二产业集聚进而促进经济发展,西部地区两者兼有。在政策建议上,本文从要素流动和产业集聚两个视角提出理论建议。一方面取消地方保护主义所带来的不合理管制,从而保障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另一方面在产业布局的过程要兼顾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性。与现有文献相比较而言,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研究要素流动、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要素流动——产业集聚——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并将产业集聚细分为第二和第三产业集聚,分别考察两者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到的结论更加全面、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