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luence of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Two Chinese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q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角度解读翻译过程的新理念,将翻译学纳入到大生态环境中进行研究的一种模式,适应和选择是它的两个核心观点。该理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国内外的学者都对该理论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相关研究,拓展和深化了这一理念。国内以胡庚申为代表的学者们纷纷对生态翻译学理论撰文著述,进行研究,具体阐述和例证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本体的解释功能。随着生态翻译学一系列术语和概念逐渐形成体系,其基础理论研究已显雏形。它已经被应用于文学翻译、商务翻译以及口译等方面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本文就是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来解释文学翻译的一个尝试。   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并解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首先,这篇论文着重介绍了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及其相关的理论术语;其次,简单回顾了生态翻译学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学者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译本的现有研究;再次,论文分别介绍了The Catcher in theRye原文及原作者和两个中译本及译者的基本情况;最后着重对比了施咸荣和孙仲旭在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时各自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发现其中的差异,并分析了这些差异是如何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确定自己的翻译动机,翻译过程中的遣词造句和翻译策略的。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这两个版本之间的翻译生态环境很不相同,这直接影响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适应和选择的策略。施咸荣翻译该作品时,社会政治环境处于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翻译的生态环境,而且译文的读者群局限于内部人士和部分官员,因而施咸荣的译本政治目的很明显;而孙仲旭翻译之时,政治环境已经相对宽松,读者的社会文化意识也相对开放,而且他扩大了自己译本的读者群范围,并切实考虑了很多情况下的读者接受性,因而孙仲旭的译本受现今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比较多。应该说,施咸荣和孙仲旭的译本,都是各自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都是为适应当时各自的翻译生态环境而做出的适应和选择。
其他文献
在中西译界,翻译的研究越来越偏向于借住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另一门学科的角度审视翻译学,对翻译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翻译活动经历了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后,又经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著名的美国诗人,也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弗罗斯特诗歌的字面意思容易为人理解,因为他普遍使用朴素的词汇;然而诗歌字里行间隐藏的深层意
田纳西·威廉姆斯是美国二战后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创作了许多非常成功的剧本,包括《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夏天与烟雾》和《夏天的突变
探讨汉语古典文学作品的英译一直受到译学界的关注。《水浒传》作为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包含着大量的能反映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底蕴的汉语文化负载词和短语。在翻译《水
小品在中国是一种颇受喜爱的舞台表演形式。对小品或小品幽默的研究主要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剖析语言的特点,从而解释幽默的根源。人际意义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三大元功能之一,
莎士比亚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坛上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除了流传甚广的剧作,他的十四行诗集更是为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理论家和普通文学爱好者所研读。除诗集中几大主题,包括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