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891年詹姆士.奈.史密斯发明篮球到今为止,篮球运动已发展了一个多世纪,也由原来简单的室内游戏演变成了一项全球性的运动项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化境的变化,人们对竞技体育的组成构架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在对运动员前期的选材,后期的培养、管理、人才输送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变化。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培养方式也由原来单一的省、市体校,到现在的篮球训练班、业余体校、俱乐部等多种培训机构。在通化地区,篮球运动开展的也极为普及,早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曾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也为国家输出了大批的优秀的篮球人才,如前国家队副队长修丽娟,吉林省篮球队教练陈敬忠,都出自通化地区。但是在近几年篮球运动却日渐衰退,几乎无优秀的人才输出。是什么制约和影响了通化地区篮球运动的发展,本文从教练员、运动员、场地以及资金等方面对通化地区的青少年篮球运动发展的内、外因素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通化地区篮球人才比较集中的通化市、集安市、梅河口市、辉南县、通化县、柳河县等6个市县的业余体校进行调查。调查、访谈的对象包括篮球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各市县运动管理中心的行政人员,同时也对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咨询。运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所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调查结果显示:首先,通化地区青少年业余篮球教练员在运动经历上普遍存在不均衡,仅依靠个人主观印象作为对运动员选材的标准。虽然通化地区青少年业余篮球教练员已具备了较高的学历,但却很少去参加业务培训或从书籍等渠道获取最新的知识,并且在制定训练计划等方面都缺少长期的目标,使训练存在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不利于运动员长期系统的培养。其次,通化地区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不能很好的化解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过于重视运动训练而轻视文化课的学习,严重制约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未来的全面发展。第三,通化地区青少年篮球训练场馆虽然能基本满足训练的需求,但设施比较陈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篮球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同时,经费的紧缺,对场馆的修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经费来源方式单一也是通化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通化地区青少年业余篮球中遇到的问题,才能确保通化地区青少年业余篮球可持续的发展下去。这就要求教练员在选材时要对青少年运动员骨骼发育、身体形态、心理素质、遗传因素等方面进行测量,遵循科学的选材方法。对教练员业务能力再提高、训练计划制定等列入考核的制度中,对有潜力的年轻教练员送到优秀的队伍去学习先进的训练方法,还要聘用有经验的教练员来任职,做到“送出去,引进来”,以此来提高教练员队伍。同时,要加强运动员文化知识学习,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对于经费方面,要引进外来资助,做到经济结构多元化,以此来改善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训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