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恋爱”小说研究——古念演变视野下的考察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guangp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恋爱”是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的重要文学潮流。在前人的众多研究中,还没有见到对这一潮流发展脉络的仔细梳理,而且,研究思路多是将“革命+恋爱”小说置于左翼文学的范畴中。本文运用古今演变的方法,在梳理这一潮流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将它纳入传统写情文学的发展线索中加以审视,并对这一潮流的传统性因素进行考辨,以图突破以往研究中的左翼化思维,从而提供新的理解可能。  论文首先梳理了“革命+恋爱”小说的研究现状,摸清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探寻本文的开拓空间。  上编是对“革命+恋爱”小说潮流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分为三章,第一章探讨“革命+恋爱”小说潮流的滥觞,具体分析了这一潮流盛行的心理机制,以及它为我们的文学史提供了哪些新的经验。第二章针对以往研究中认为“革命+恋爱”小说主题模式化、单一化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发现“革命+恋爱”的写作主题在相对模式的框架中也有多元化的变奏,其中,同时期的通俗小说创作也丰富了这一主题。第三章探讨这一潮流走向衰亡的原因,详细分析了创作方法由“罗曼蒂克”到“新写实主义”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革命+恋爱”小说走向衰退的影响。  论文的下编是从古今演变视野出发,将“革命+恋爱”小说纳入传统文学自然变迁的线索中去理解。第四章梳理明清以来的写情谱系,并认为“革命+恋爱”小说是这一写情谱系的组成部分,它继承了传统写情小说的经验,同时,又提供了新的元素。第五章就现代文学研究中过分重视现代性,而缺乏对传统性的关注这一问题做出反思,具体以挖掘“革命+恋爱”小说中的动态存在的传统性因素为切入口。  最后,文章尝试对“革命+恋爱”小说的文学史坐标进行新的评定。一方面,“革命+恋爱”小说是对传统才子佳人写情小说突围,另一方面,它是“五四”个人浪漫主义精神步入困境后的左翼转向。
其他文献
鲁迅的创作表现了很多文学主题,而其中一个表现较为突出、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畅快淋漓地“恨”,由“恨”主题而引起的批判、憎恨、复仇等情绪的爆发。这个主题的复杂表现,为我
学位
在小学教育中,英语的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生对英语还很陌生,开始学习的时候会感到很枯燥、很无聊,而且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他们的行为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期刊
刘呐鸥是中国现代,特别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海派”作家中的重要一员,他在1928、1929年间创办的《无轨列车》与《新文艺》,积极译介西方现代主义作品,开展了探索中国现代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