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于2008年首次发现在水稻上发生并产生危害、2009年正式确认命名。该病毒病由白背飞虱传播,在南方水稻产区发生危害严重,造成很大经济损失,且一旦发生,暂无药可治,可乃水稻上的“癌症”。自2011年起,南方各省市加大了预测预报、预防预警和综合治理力度,明确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症状、病原特性、地理分布、传播途径、品种抗性等生物学特性,以及病害流行特点。至2014年,全国发病面积除2012年达到56.21万hm2以外,2011、2013和2014年的发病面积分别为32.04、23.21和11.13万hm2。2015年11月底统计,全国发病面积为21万hm2,明显低于发病高峰期的137万hm2,并且田间病丛率及严重发病田块比例也明显减少,病害总体上较轻,处于回落状态。尽管如此,其潜在流行的风险仍然很高,年年均有局部地区因调查监测和预防不到位而危害成灾,且一旦发病,无论采用何种措施其防治效果均不理想。本研究针对湖南省通道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本研究开展了系列的发生规律调查和防控技术构建的研究工作,在临口、双江、牙屯堡、溪口四个乡镇从不同播种期、药剂治理、品种抗性等方面开展研究,筛选出了选用抗性品种、提早播期、药剂拌芽谷、“治虱防矮”等技术措施,经济、简单,可操作性强,取得了明显效果,有效遏制南方黑条矮缩病在通道县的发生,建立了注重总体经济效益,技术上可操作性强的综合防治体系,对粮食生产安全具有重大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