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观念中,译者通常被看作“仆人”或者“翻译机器”,在进行翻译时需遵循忠实的原则,没有自己的发挥余地。现代翻译研究将重心从翻译的语言转化技巧层面转向翻译的文化层面。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文化转向后,译者从“带着脚链的舞者”中被释放出来,提升到中心地位,从此开启了翻译研究的新时代。随后,翻译主体研究被提上了译学研究的重要日程,而译者的主体性问题也自然地成为其中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文化转向的不断发展,操纵学派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操纵学派代表安德烈·勒菲弗尔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是译者对原作进行文化层面上的改写。他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上,更加注重影响译文的目的语文化因素,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含义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总的来说,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它通常受译者个人的语言和文化能力、生活经历、文化与审美态度、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价值、翻译动机以及目标读者等因素影响。译者主体性因素分为两类,分别是译者个体性主体因素和译者社会性主体因素。前者包括译者自身能力素质与态度,后者包括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制控译者的因素,即翻译的改写因素。通过对比分析戴乃迭和葛浩文在翻译《沉重的翅膀》时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特点,本文旨在探究译者主体性在上述因素制约下可发挥的维度。《沉重的翅膀》是女作家张洁于1981年出版的一部改革小说,并于1985年获得了第二届矛盾文学奖。小说一经发表,即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出现了包括德、英、法、丹麦等13个国家争相翻译出版该小说的盛况。著名英籍翻译家戴乃迭(Gladys Yang)和美国汉学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分别于1987年和1989年翻译出版了《沉重的翅膀》的英译本——Leaden Wings和Heavy Wings,在文学界广受好评。本文所选取的两个译本在译者的双语语言文化能力,译者的翻译态度等个体性主体因素方面均有所不同。总体来说,二人在双语语言和文化能力上各显实力,而在翻译态度上葛浩文要比戴乃迭更加用心。在译者社会性主体因素方面,首先,两位译者共同选择《沉重的翅膀》进行翻译一是当时的意识形态所需,二是出于个人喜好;其次,在诗学影响下,戴乃迭译本更灵活、简洁,更偏重直译,而葛浩文译本更加忠实、用词丰富,更偏重意译;最后,在赞助人的影响下,二人的译者主体性发挥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