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饵料类型对刀鲚幼鱼养殖的效应特征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_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水产养殖中,不同类型饵料对鱼类的机体成分、血清成分、消化酶活性、机体免疫及脂质代谢等方面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生物饵料如轮虫,枝角类是大部分鱼类幼鱼生长阶段的重要食物组成,但其来源和产量严重制约了鱼类养殖的规模:而人工配合饲料不仅可以满足幼鱼的营养需求且产量和质量持续稳定。实际生产中,因两者各有利弊,常被交替使用,以达到最佳的养殖效应特征。本实验以饲养在室内水泥池循环水系统内的初始体质量(2.78士0.09)g的刀鲚(Coilia nasus)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0尾),分别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软颗粒饲料(饲料1)、人工配合饲料缓沉硬颗粒料(饲料2)和枝角类生物饵料(饲料3),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试验。饲养试验结束后,检测三组刀鲚幼鱼的生长参数、血清生化指标、相关酶活性、消化道组织结构微变化、肌肉营养成分以及高不饱和脂肪酸(high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HUFA)合成过程中起关键限速酶作用的△6脂肪酸去饱和酶(△6 fatty acyl desaturase, FAD6)在组织中的表达分布情况,以探究不同饵料类型对刀鲚幼鱼机体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1.不同饵料类型对刀鲚幼鱼生长性能产生显著影响,对其机体免疫水平无显著影响。各组之间末均重、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饲料2组幼鱼肥满度显著高于饲料1组(P<0.05):饲料3组脏体比显著高于饲料1组(P<0.05):各组间体长、体长/体高、体长/体厚及肝体比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的总蛋白、白蛋白、血糖、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不同饵料类型对刀鲚幼鱼脂肪相关酶产生显著影响,对淀粉酶和胃蛋白酶无显著影响。三组刀鲚幼鱼淀粉酶和胃蛋白酶的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2组和饲料3组刀鲚幼鱼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饲料1组(P<0.05);饲料3组脂蛋白酯酶含量显著低于饲料1组和饲料2组(P<0.05):各组刀鲚幼鱼的肉碱软脂酰基转移酶-Ⅰ(CPT-Ⅰ)含量相互间均有显著差异性:饲料3组的肉碱软脂酰基转移酶-Ⅱ(CPT-Ⅱ)含量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显著低于饲料1组和饲料2组(P<0.05)。3.不同饵料类型对刀鲚幼鱼消化道组织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饲料1组刀鲚幼鱼肝组织没有明显的脂肪滴,细胞核均匀分布:饲料2组刀鲚幼鱼肝脏细胞质中清晰可见明亮的脂肪滴,细胞质被脂肪滴挤压,成斑块状或围绕在细胞核外呈薄层状;饲料3组脂肪滴数量明显增多,细胞质被挤压,形成斑块状,细胞核分布不均匀。饲料1组的刀鲚幼鱼胃里皱褶多,粘膜上皮的杯状细胞的数量多,且食物颗粒大小不均;饲料2组的刀鲚幼鱼胃里皱褶较少,粘膜上皮的杯状细胞的数量少,食物颗粒大小均匀;饲料3组的胃壁皱褶和食物被消化的程度居于饲料1和饲料2之间。4.不同饵料类型对刀鲚幼鱼肌肉成分产生影响。饲料1组和饲料2组的刀鲚幼鱼机体干物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饲料3组(P<0.05),且粗脂肪含量约是饲料3组的3倍,但是,水分含量显著低于饲料3组(P<0.05):各组间灰分含量都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饲料3组饱和脂肪酸(SFA)总含量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总含量显著低于饲料1组和饲料2组,但是,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量、n-3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和n-6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以及EPA+DHA总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从氨基酸组成和含量来看,三组刀鲚幼鱼氨基酸平衡效果较好,肌肉干样中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高达19.9g/100g、19.1g/100g、30.6g/100g,营养价值较高。三组刀鲚幼鱼肌肉中均是谷氨酸(Glu)含量最高,其次为天冬氨酸(Asp):而经人工饲料饲养后(饲料1组和饲料2组),刀鲚幼鱼鲜味氨基酸总量略微低于生物饵料饲养的刀鲚幼鱼(饲料3组)。5.不同饵料类型对刀鲚幼鱼Fad6基因在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分布产生显著影响。饲料1组刀鲚幼鱼Fad6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是:脑>肝脏>鳃>肠>肾脏>心脏>肌肉。饲料2组刀鲚幼鱼Fad6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是:肝脏>肠>脑>鳃>心脏>肌肉>肾脏。饲料3组刀鲚幼鱼Fad6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是:脑>肠>肝脏>心脏>鳃>肌肉>肾脏。投喂不同饵料之后,Fad6基因在肌肉中的表达量:饲料1组显著低于饲料2组和饲料3组(P<0.05);Fad6基因在脑中的表达量:饲料3组极显著高于饲料1组和饲料2组(P<0.01):Fad6基因在心脏和肠中的表达量:饲料3组极显著高于饲料1组(P<0.01),显著高于饲料2组(P<0.05);Fad6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量:饲料2组显著高于饲料1组和饲料3组(P<0.05)。综上表明,生物饵料可以有效促进刀鲚幼鱼机体吸收营养物质,累积营养,养殖效果明显优于人工配合饲料。但是,人工配合饲料灵活性大,可以通过优化配合饲料脂肪和蛋白含量的添加量以达到和生物饵料相当的饲养效果。此外,各组刀鲚血清中生化因子无显著变化,说明刀鲚机体免疫机能稳定性和适应性较好,抗病性较强。综合生长性能、消化酶、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营养和脂肪代谢相关酶的研究,结果表明,刀鲚幼鱼人工饲养可以选用和生物饵料养殖效果相当的人工配合饲料饲养,但是要注意鱼肉的品质问题。
其他文献
该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红鳍东方魨仔鱼的摄食、生长和成活.仔鱼的饲养水温为16±1℃.实验结果显示:仔鱼在孵出后4天开始摄食,此时其卵黄囊体积由0.636mm减少到0.375mm;1
该文阐述了"捕捞能力"的概念以及FAO对计量"捕捞能力"的数据的分类和处理这些数据所推荐的方法.概述了PTP法和DEA法的基本理论和目前在渔业应用中的研究现状,并用这些方法首
该文从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工本内涵入手,全面分析了国内与国际海水养殖业及其产品管理与加工的发展现状,从科技、经济、政策法律、环境等方面明确找出了海水养殖业现存在
利用皱纹盘鲍担轮幼虫及成体精巢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法和胰酶消化法、碱性低渗液处理法、Ag-NORs显带技术,研究了中国皱纹盘鲍、日本皱纹盘鲍、中国皱纹盘鲍与日本皱纹盘鲍杂
采用冷休克、热休克、6-二甲氨基嘌呤(6-DMAP)抑制第一次卵裂制备栉孔扇贝四倍体.由所采用处理方法的作用机理,结合栉孔扇贝第一次卵裂的分期分析,确定各不同处理方法的处理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健康养殖、安全养殖的要求逐渐提高,对于水产养殖中用药的规定和限制越来越严格。微生态制剂越来越受到重视。微生态制剂是由一种或者多种细菌制成的产品,一
该研究对黄渤海山东沿岸的海洋鱼类寄生粘孢子虫首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报道对自47种鱼类寄主体内检获的36种粘孢子虫的形态学、分类学、寄主及寄生部位、地理分布、感染率与感
该论文从广泛的国际背景入手阐述了海洋法的历史发展与特点,重点分析了作为海洋管理最重要、最基本的的法律文献《公约》主旨内涵、内在创新意义,深入探讨了其中最富创新精神
该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臭氧生成氧化物的衰减,臭氧生成氧化物对扁藻的毒害作用和臭氧生成氧化物对中国对虾虾卵和各期幼体的毒害作用.第二部分研究了臭氧处理海水总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