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知识居士群体对于佛教的选择与偏爱,绝非传统文人的消极避世,而是摄取儒释融合的中国佛学之涉世精神,对佛教义理作了理性的、积极的、实践的、进取的界说和解读。本文通过对近代知识居士群体的现实关怀精神及其佛法观念的考察与解析,力图显扬知识居士群体解行相应的佛法践履背后所含蓄的佛教义理、问题意识、观念调适与人生体验,进而掘显其促成近代佛教世间化转向的群体效应与内在理路。为此,本文择取近代知识居士群体中的知名代表人物,依据其不同领域、不同特点与不同影响,从佛法致用、佛学研求、佛教教育、佛教慈善等四个方面分类考察其各自的怀抱内容与外在事行。这些居士所荷担的各种利世济人的人间事业,虽然各各行事有别,但都体现了征于实用、切近人事的菩萨道精神以及观念与行践的统一。他们依据佛教义理及其涉世精神的深思与实践,投身于世间生活与社会变革,以佛理来改造人生和社会,又一次历史地凸显了佛教的中国化发展特性。于是,中国佛教由传统厌世之教翻成救世之教。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从外缘与内因两个方面,梳理分析了近代知识居士群体关怀现实及力兴佛法入世的特定社会背景,指出近代知识居士群体顺应时代的创新与变革意识,使他们既切入佛法又深入社会,从而具备了关怀现实与力兴佛法入世的自身素质优势以及外部助缘。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从佛法致用、佛学研求、佛教教育与佛教慈善四个方面考察了各代表居士关怀现实的人生实践与观念抉择。第二章以谭嗣同与章太炎为例,分析了二人在致用思想导引下,从传统佛教那里寻找救世的思想武器、精神支柱和经国之策,并赴之以积极进取精神,从而为传统的佛法观念注入了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经世内涵,突破了国人对于传统佛教的狭隘认识,凸显出佛法之救世觉人的现世价值,也启发了后世佛法的世间化趋向,开启了近世佛教发展之新机。第三章以杨文会、欧阳竟无与吕澂为例,说明其根据各自的境遇和因缘,顺应理性与正信的潮流与共识,抉择与调适佛法观念,在佛法的实践中利益世间并解决人生问题,从而破除了传习与偏见上的迷信与谬解,突显了佛学应有的理性精神,彰显了佛教的智信特质而适应了近代之科学化发展要求。第四章以蒋维乔与周叔迦为例,说明二人以其对佛法的虔笃信仰与深确见地,致力于究明佛法正义与弘阐正法,其知行一贯的教育与弘法事业,在实力服务社会与发达社会的同时,也对近代佛教的世间化面向产生推助作用。第五章以高鹤年、王一亭与熊希龄为例,说明了他们基于坚确的佛教信仰,深信佛法的真精神是对世间苦难的抚慰与拯救,因此,他们在胜解与笃行中实行佛法真宗旨,以救人济生为务,其慈善救护禳却灾害的菩萨行,诠释了佛法是真实的、活泼的。而他们以佛法正己化人、担当道德的悲愿心行,在维护与弘扬佛教的同时,也使佛法更加关注现世人间。第六章对前述居士的现实关怀精神及其基于各自的理智和灵感所作的佛法悟解与实践,进行了归纳与提炼,认为近代知识居士群体的佛法观呈现出解行相应的群体自觉,以及理性化、智识化与社会化的自觉调适,含蓄着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式”理性主义特质。因此,可为当代佛教契机应时的发展提供合理启示,使佛法的现实关怀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获得新的健康发展与正常适应。契理才能传承,契机才能创新,借鉴近代知识居士群体关怀现实、解行相应、真实履践的佛法入世精神,无疑,将有助于当代佛教在契理、契机基础上的思想传承与创新,继续发挥大乘佛法净化世道人心的力效和功用,这也便是本文的题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