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活动的社会性使学术与人的社会关系相互渗透,从而在学术活动中客观地存在着道德关系和道德价值。学术道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指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从事学术活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学术研究者应遵循的道德底线。学术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术规范。高校作为学术研究的主要阵地和学术失范的重灾区,主要表现为种种学术腐败行为,体现于科研活动的诸环节:学术论文、专著写作中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的弄虚作假、捏造事实、伪造数据;申报课题和学术评审中以权谋私、投机钻营、垄断学术资源;学术批评中人身攻击、打击报复等。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严重污染了学术环境,导致社会良知、道德底线受到严重损害;学术腐败产生的不公平性和科研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严重挫伤诚实学者的科研积极性,导致中国学术原创能力的丧失;科学研究的公信度降低,阻碍科技进步,严重影响“建设创新国家”目标的实现,给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不良影响。造成学术道德失范的因素有很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期功利和浮躁风气的外在冲击;高校素质教育实践中对学术技能的片面追求和德育教育的片面化;学术管理、评价、监督等制度方面的局限;学术研究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有待提高等都是导致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大力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刻不容缓,实施学术道德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合格的研究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是净化社会学术风气,推动我国学术进步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必须要加强科学精神的教育和宣传,用科学精神引领高校学术研究健康发展;加强学者自律,维护学术尊严,创建优良学风,在学术共同体内营造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帮助学术新人养成自觉恪守学术规范的行为习惯;改革评价机制和学术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学术失范行为监管和惩处力度,建立道德自律和制度约束并举的学术道德建设和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