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非连续频谱接入系统的同步技术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an860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和满足数据传输速率日益增长的需求,认知无线电(CR)系统已经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对于宽带认知无线电系统,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在非连续频段的高传输容量特性使其成为一种非常具有潜力的物理层技术。但是,在基于非连续频谱正交频分复用(NC-OFDM)的CR系统中,认知用户之间频谱同步的建立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即认知用户接收方在接收数据前需要确定哪些子载波被认知用户发送方所利用。为了解决CR系统中非连续频谱的同步问题,本文提出了两种创新性的NC-OFDM符号的频谱同步和检测策略。与传统频谱同步方法利用带外频谱同步信息不同,我们提出的策略是一种带内同步方案。在实际的通信系统中,由于带外的控制信道通常不易获得,因此研究基于带内的频谱同步策略更具实际意义。我们提出的两种策略分别称为基于硬判决的频谱同步和符号检测策略和基于软判决的频谱同步和符号检测策略。硬判决策略的关键思想就是利用接收到的训练符号来得到每个子载波携带有用信息的后验概率。随后认知用户接收方会根据得到的后验概率的大小来判定子载波是否有用。基于软判决的检测策略与硬判决策略的核心思想相同。但不同的是,在软判决方法中,所有后验概率都被看作对应子载波被利用的先验概率带入到解码器的比特似然比中用于数据检测。我们在文中给出了硬判决频谱同步性能的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性能仿真结果说明由于干扰的影响,硬判决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载波相距子带边界的距离,且在较强的干扰环境下,会因为误判的子载波引入干扰信号从而影响到频谱同步和检测性能,随后的系统仿真也验证了上述结论。但是,相比硬判决策略,我们提出的基于软判决的频谱同步和符号检测性能几乎不受干扰大小的影响,即使存在非常大的干扰,软判决策略的性能依然能够与理想频谱同步下的检测性能十分接近。在本文最后一章,我们对基于NC-OFDM的CR系统中的载波频率同步进行了研究。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多普勒平移以及振荡器的不稳定性,用于信号解调的本地振荡器频率并不能完全与接收到的载波频率相同,因此系统中就会产生载波频率偏移。因为OFDM子信道带宽较小,对载波频率偏移的敏感程度非常高,所以需要非常精确的载波频率同步。由此可见,载波频率同步对于基于NC-OFDM的CR系统也是十分重要的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中,我们提出了一种联合相关性和最大似然估计的频偏估计算法来实现频率同步。仿真结果表明我们提出的算法在高斯白噪声信道下可以较好地估计出频偏。
其他文献
电能表是最常见的电能计量器之一,从大工业用户到一般家庭使用的电能计算都离不开电能表。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营销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将势必增加智能电能表和采集终端等设备的需求量,增大系统采集和处理的信息量。为应对这些变化,保障采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电力企业需要对相关设备进行协议一致性测试。目前,大部分测试中都采用实物电能表配合采集终端进行
当前,无线电频谱资源匮乏的状况日益突出,为达到在有限频谱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更高频谱效率通信的目标,需要研究新的技术。超奈奎斯特(Faster than Nyquist, FTN)传输技术允许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层出不穷的网络攻击不仅对当前的网络技术提出了挑战,还给用户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传统的网络防御技术已经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作为一种商业实现,它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是云计算中的一种重要的服务模式,它借助虚拟化技术将分散在不同空间的海量
摘要:随着光纤通信系统朝高速率、大容量迅速发展,偏振模色散(Polarization Mode Dispersion, PMD)已成为实现未来超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的主要障碍之一。偏振模色散可能成为光纤
空时编码是多输入多输出(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通信系统中的一种有效编码技术,可以分为相干空时码和非相干空时码,当接收端已知信道状态信息时为相干空时码,否则为非相干
在专用通信系统中,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具有保密性高,兼容性好,功能丰富等优点,广泛用于铁道运输、公路交通、民航以及航运等多种领域。在公共通信系统中,SIP (Session Initiati
当今社会,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图像视频编辑软件应运而生,例如:Photoshop, Premiere Pro, Adobe After Effects以及Mokey等等。这些视频编辑软件操作简
多媒体技术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但有限的带宽一直是其广泛应用的瓶颈,随之而出现的视频压缩编解码技术成为重大的突破口,性能出众的MPEG-4是视频编解码标准的优秀代
容滞网络(Delay Tolerant Networks, DTN)是由传统移动自组织网络演变而来的一种网络。在该种网络体系下,由于缺乏基础通信设施的支持,节点位置的移动、网络资源的限制以及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