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社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ie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瓯社是1921年成立于浙江温州的一个地域性词学社团,主要成员有林鹍翔、王渡、夏承焘、梅雨清、严文黻、黄光、翟駴、龚均、王理孚、陈闳慧、王蘅芳、曾廷贤、徐锡昌、郑锷、郑猷等。这些人的政治态度各不相同、文化品位也有所差别,却因为共同的兴趣以及林鹍翔的号召而走到一起,构成一个具有独特面貌的词社。与一般的地域性词社相比,瓯社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连结;与民国后期的一些词社如沤社、午社相比,瓯社的关键特点在于它的词作呈现出闲愁、寡淡的面貌。独特性并不代表瓯社是独立于主流词坛外的一个生态系统,尽管它与当时的词学中心上海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却与沪上词坛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它也是当时词风发展下的一个必然产物。所以研究瓯社,既让我们了解到民国词坛丰富的面貌,一窥当时词风转变的动态过程,同时也补充论证了上海词学中心辐射和影响整个民国词坛的历史进程。除此之外,本文还涉及一些对民国词坛重要词人的补充研究,比如林鹃翔的生平事迹、夏承焘青年时期的治词经历、梅冷生对词学文献的保护和整理等。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意义进行具体阐述,同时回顾现有的研究成果,这种成果既包括对瓯社本身的研究,也包括对瓯社社员的研究。第一章将从瓯社的兴起、瓯社社员情况分析、瓯社的解散三部分入手,勾勒出瓯社的活动历程。一方面,瓯社的成立与解散都与林鹍翔有着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瓯社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温沪航线的成立及当时温州地区稳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等背景。第二章主要分析瓯社社集情况和《瓯社词钞》的内容。瓯社的社集基本采取同调同题不限韵的方式,多由林鹍翔领唱,社员们和,同时林鹍翔还会将社作寄给朱疆村、况蕙风二位先生点评。社员们的创作水平参差不平,情感态度也千差万别,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还能一窥民国时期温州地区真实的社会风貌。第三章着重考察的是瓯社词人词事,主要是对瓯社成员参与瓯社前后的词学活动进行考察,同时探索这些活动对后来民国词坛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研究,结语部分将对瓯社存在的意义及影响作出思考和总结。
其他文献
以声情为重要特征的词体,至清末获得了中兴之势。清季四大词人之一的郑文焯于填词创作、词籍校勘、词学批评、词律研究诸方面成就卓著,在实现浙西、常州词派理论融合的基础上
当代文坛,阎连科是一位绕之不过的作家。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便对豫西这块苦难深重的土地给予无限关注,坚守着为劳苦人写作的使命,为深受苦难的民众呐喊,向世人呈现了
早期的研究表明5-氟胞嘧啶具有抗霉菌活性,对念珠菌、隐球菌和新型囊球菌等有明显抑制和杀灭作用[1-3]。随后的研究又发现,无毒副作用的5-氟胞嘧啶是抗肿瘤药物5-氟尿嘧啶的
<正> 口腔科药物大多为酚醛类制剂。实验研究表明多种酚醛类药物为半抗原制剂,临床应用后有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的可能性。临床上酚醛类药物过敏反应并非罕见。本文总结国内报告
陈匪石(1884—1959),本名陈世宜,字小树,号倦鹤,江苏江宁人。他是民国时期的词学大家,有《宋词举》、《声执》等词学名著。他的词集名曰《倦鹤近体乐府》,按照生平编年并分卷
本文以北村的作品为例,主要探讨了当代中国基督教文学对当下中国社会的意义。本论文以圣经神学为观察视角,从罪与苦难、信心与救赎、神的爱与公义、复活生命与神的国度等方面
谶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神秘的预言,谶谣则是具备“谣”这种形式的谶。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流传的更为广泛,影响也更为深远。自出现以来就持续流传,未曾消失,作为一种神秘的文化
青少年学生需要良好的教学氛围,英语教师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突破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法,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要创设灵动教学情境,构建高效英语课
受外语教师教育的“社会转向”的影响,英语教师身份认同逐渐成为外语教师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作为外语教师教育的核心方面,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值得去探索。在中国,初中教育属
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作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切身利益具有密切关联。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