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荷瘤鼠PD-L1治疗抵抗及机制研究;晚期肿瘤诱导的CD45~+EPC抑制CD8~+T细胞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c1990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肿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PD-1/PD-L1抗体阻断免疫检查点的治疗,目前已成为很多肿瘤治疗的新方法。但考虑到老年患者的机能下降和其它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升高,他们使用药物容易产生各种毒副作用,所以老年肿瘤患者对很多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的影响被低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在老年肿瘤患者的有效性存在争议。有研究报道,老年黑色素瘤患者使用Pembrolizumab后肿瘤进展率降低,老年患者反而治疗效果好,也有研究报道,高龄肿瘤患者无法从ICI治疗明显获益,甚至出现疾病超进展。那么,PD-1/PD-L1抗体治疗在老年肿瘤患者是否有效?我们将用动物实验及TCGA数据库、肿瘤组织芯片等进行相关研究。研究方法:我们采用小鼠PD-L1抗体敏感肿瘤模型——小鼠结肠癌MC38及CT26模型来探讨老年荷瘤鼠PD-L1抗体治疗的有效性。通过流式细胞分析各免疫细胞在老年及年轻荷瘤小鼠脾脏、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的浸润及功能差异;通过肿瘤组织RNA-seq测序寻找老年荷瘤鼠疗效差的可能机制;通过回输年轻小鼠CD8~~+T细胞或NK细胞,联合PD-L1抗体治疗,发掘提高老年荷瘤鼠PD-L1抗体疗效的新途径。最后,使用TCGA数据库进行ss GSEA分析,探明NK细胞的浸润数量同患者年龄的关系,并采用组织芯片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我们在小鼠肿瘤模型中发现,与年轻鼠相比,老年鼠使用PD-L1抗体治疗无效,究其原因,可能是PD-L1抗体治疗无法提高老年鼠肿瘤浸润CD8~~+T细胞的杀伤功能,肿瘤中IFN-γ相关基因通路也没有因为使用PD-L1抗体而富集,可能与免疫衰老相关,回输年轻鼠CD8~~+T细胞也无法提高老年鼠PD-L1抗体疗效。老年鼠免疫衰老导致体内NK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同时成熟NK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回输年轻鼠NK细胞后,老年荷瘤鼠肿瘤浸润NK细胞和CD8~~+T细胞都明显增多,CD8~~+T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明显上升,可以有效恢复老年荷瘤鼠对PD-L1抗体的疗效,NK细胞在老年荷瘤鼠PD-L1抗体治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临床数据显示,老年肿瘤患者肿瘤浸润NK细胞明显减少,可能提示这部分患者使用PD-1/PD-L1抗体治疗疗效较差,需要联合NK细胞回输来提高疗效。研究结论:老年鼠使用PD-L1抗体治疗是无效的,NK细胞在老年荷瘤鼠PD-L1抗体治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联合年轻NK细胞回输可有效改善老年鼠PD-L1抗体治疗的疗效,老年肿瘤患者肿瘤浸润NK细胞减少,可能提示其对PD-1/PD-L1抗体治疗疗效较差,可以联合年轻NK细胞回输来提高疗效。研究背景:晚期肿瘤患者,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严重紊乱,再加上放化疗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伤,免疫系统无法发挥正常的抗瘤功能,机体的疫苗免疫保护能力也明显降低,各种致病菌、病毒、真菌等机会性感染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都显著增高,这提示我们晚期肿瘤患者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受损。研究方法:1.采用LLC及B16-OVA肿瘤细胞株皮下接种小鼠,分别于荷瘤后不同时间点感染LCMV或李斯特菌,感染后一周左右处死小鼠,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脾脏中病毒载量,细胞流式检测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比例和数量、IFN-γ和GZMB等细胞因子分泌功能。流式分选晚期荷瘤鼠感染LCMV 8天后脾脏中的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与荧光标记的靶细胞混合后共同回输给普通小鼠,流式检测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在体内对靶细胞的杀伤功能。2.流式分选晚期荷瘤小鼠肝脏、脾脏、骨髓来源的CD45~+EPC,体外与CFSE标记的CD8~+T细胞共培养,流式检测CD45~+EPC细胞对CD8~+T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CD8~+OT-1细胞与CD45~+EPC混合后回输给B16-OVA荷瘤鼠,流式检测CD8~+OT-1细胞的增殖情况和TNF-α分泌功能。3.采用CD71清除抗体清除晚期荷瘤小鼠体内的EPC细胞,随后感染LCMV-Armstrong并回输P14 CD8~+T细胞,流式检测清除EPC对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数量及增殖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1.晚期荷瘤小鼠对病毒的清除能力明显减弱,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数量减少,分泌的IFN-γ和GZMB等细胞因子减少,同时体内杀伤能力明显减弱。2.晚期荷瘤小鼠脾脏内大量扩增CD45~+EPC细胞,抑制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杀伤功能。3.清除晚期荷瘤小鼠体内EPC细胞后,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数量及增殖功能恢复。研究结论:荷瘤晚期小鼠脾脏内CD45~+EPC细胞大量扩增,其数量与MDSC相当,且具有抑制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和杀伤功能的能力,从而导致晚期荷瘤小鼠无法有效清除病原体感染。当用抗体清除这群细胞后,小鼠体内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增殖能力恢复,数量明显增加,其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水平也显著提高。该研究揭示了肿瘤晚期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的可能原因,为晚期肿瘤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其他文献
全球气候变化模型普遍认同,地表温度升高,降水模式转变将导致频率更高、强度更大的干旱。气候变化给植物带来的影响以及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已受到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的重点关注。植物因干旱胁迫而枯衰、死亡的现象并不局限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湿润区树种因干旱适应性差,干旱胁迫的后果可能更严重。水分有效性发生变化时,植物枝条和根系的水力系统都会做出响应、权衡,从而形成适应策略——“效率-安全”权衡。量化湿润区植物
近年来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重大问题,尽早发现可以提高其治愈率,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乳腺癌的治愈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乳腺肿瘤筛查可以发现早期乳腺癌,因此是医学成像的焦点问题。已有研究证明乳腺的正常组织和恶性肿瘤组织具有不同的电磁响应特性,这为微波成像应用于乳腺肿瘤筛查提供了理论基础。微波成像具有无辐射、成像分辨率高的优点,使其在乳腺肿瘤筛查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本文主要研究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一种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仔猪的急性水样腹泻、呕吐甚至脱水等症状的高致病性肠道传染病。2010年以来,PED在中国出现大面积流行,对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主要原因是其S基因变异导致PEDV CV777毒株所研制出来的疫苗无法对猪形成完全有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身为外向型经济体,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经济高度依赖海外出口,但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
组织环境日益复杂,性别、民族和文化等的多样性成为领导者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整合多样性并发挥其潜在价值,为此包容型领导应运而生。包容型领导是领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胞内寄生菌,在免疫力低下的人和动物中能够引起食源性疾病和高死亡率。单增李斯特菌致病的关键是其在进入宿主细胞时能在非吞噬细胞上发生内化作用,从而在其中存活和增殖。发生内化作用主要依靠内化素家族蛋白(internalin),单增李斯特菌内化素家族蛋白是一组富含亮氨酸重复区域(LRR),N端含有信号肽的蛋白质。经过分析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然而,OS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DEP结构域1蛋白(DEPDC1)在OSCC
研究背景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是消化系统中恶性程度极高、疗效及生存预后极差的肿瘤之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有超过33万人死于胰
研究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项目(课题编号:GARS–04)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编号:2018YFD0201004)的支持下,针对免耕覆秸种植模式下秸秆残茬全量覆盖还田
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GPCR)是一类数量庞大的膜受体家族。在人体内GPCR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腺苷2A受体(Adenosine 2A receptor,A2AR)是属于GPCR的A类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