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以来,几代电影人改编电影创作得失的分析,探讨中国电影向艺术领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1 第三代电影人的改编创作 文革结束后,停止发展了几十年的电影迎来了自己艺术的春天,电影重新开始迈向艺术乐园。冲在最前的是那些在文革前已经开始持掌导演话筒的三代电影人,他们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在探索电影艺术的道路上,他们首先抓住了文学。张骏祥发表了《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文学》一文,引发了电影界关于电影文学性的大讨论。这一代电影人深受新文学运动的影响,继承左翼电影的传统,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对优秀的新文学作品抱有一种仰视的情节。因此他们对待改编电影提出要尊重原作。另一方面他们掌握的电影的视听手段还比较落后,主要是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手段,因此他们无法借助电影的其他元素来拓展其艺术空间,主要依赖熟悉的文学作为探索电影艺术的支柱。这一时期,现代文学作品成为了他们瞄准的对象《阿Q》、《药》、《边城》《骆驼样子》《伤逝》等等。然而,由于左翼电影的教化传统和好莱坞的叙事方式无法表现鲁迅、沈从文等作品的丰富内涵,因此,可以说这些改编都不是很成功。 2 第四代电影人的改编创作 这一代电影人是文革前进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的,文革后刚刚独立导演电影。在电影学院学习期间,他们主要是接受苏联电影的熏陶。苏联电影本身受苏联文学影响很深,文学在电影中的地位非常高,在世界各国电影理论中,苏联对文学名著改编电影的探讨是最丰富也是最深入的。因此,受其影响这一代电影人对文学也有天然的亲近感。既尊重原作,又赋予原作一定的时代性是他们改编电影的主要特点。由于这一代电影人性格比较软弱,在强大的意识形态压力下,他们以后撤的姿态从事电影创作,因此,他们在拓展电影的艺术空间方面,手段大于实质,技巧大于内容,对电影本体的回归是这一代电影人对电影艺术最大的贡献。 3 第五代电影人的改编创作 是这一代电影人最先摆脱文学对电影的约束,使文学找到了它在电影中应有的位置,成为电影众多元素中的一个。他们在四代电影人的基础上,又接受了欧洲艺术电影的影响,大大拓展了电影的表现手法。反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强调视听的表现功能是他们电影的主要特点。对待改编电影基本上是原作拿来为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