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探讨中药多途径给药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临床疗效,并观察焦虑、抑郁状况对CPID的相关作用机制。2方法2.1理论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分析CPID与中医学“气滞血瘀”的关系,总结出CPID相关的中医学病因病机,阐释CPID从“瘀”论治的中医理论依据。2.2临床研究:将62例CPID患者按照就诊时间1:1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采用通络盆腔炎方口服+灌肠+隔姜灸)与对照组(采用通络盆腔炎方口服+隔姜灸)各31例。采用国际通用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综合评估,采用日本半/全自动东芝系列生化分析仪检测补体C3,采用上海德灵公司生成的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测定hs-CRP;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FDP,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魏氏法测定;并详细分析CPID患者一般人口学数据,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焦虑及抑郁等相关积分值;选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来系统分析处理,以此来比较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HAMA和SDS综合评分数值,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液流变学,D-D,FDP及血清中补体C3含量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3结果3.1理论研究结果3.1.1“瘀”为CPID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根源气滞血瘀型CPID患者病机概况为“瘀血停滞,积滞胞宫”,存在“湿、瘀、虚”三者是其典型病理状态,不管何种病邪治病,归根结底均以“瘀”为主。其一,素体亏损,外邪乘虚而至,又不节饮食,脾失健运,久而久之,湿痰粘滞而致瘀;其二,久病易伤气,气虚不能帅血,导致血行无力,气虚血瘀;其三,肝失调畅,疏泄失职,肝郁气滞而血瘀;其四,七情烦扰刺激,搏击气血,损及冲任督带,瘀滞胞宫而发病;3.1.2气滞血瘀型CPI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状况气滞血瘀型CPI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焦虑和抑郁现象,因疾病困扰,临床上患者多有烦躁、抑郁,情绪低落,工作消极,以至于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感到生活缺乏意义,失去信心等表现。而且,随着病情发展,临床症状逐渐显现。3.1.3气滞血瘀型CPID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失常气滞血瘀型CPID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又存在盆腔血流循环功能障碍,机体在抵御外邪方面,能力明显降低。而且,患者免疫功能强弱与病情、病程发展推进,保持一致性。3.2气滞血瘀型CPID患者HAMA和SDS量表评分变化与人口学资料相关性研究3.2.1其一,从人口学资料分析得出,随着患者年龄增加,焦虑抑郁程度呈现正相关。其二,空间差异,对于焦虑抑郁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居住在城市的患者焦虑抑郁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其三,学历越低,患者焦虑抑郁越严重。其四,病程越长、发病次数越多,患者身心遭受的痛苦越大,焦虑抑郁评分越高。3.2.2气滞血瘀型CPID患者病情分级标准按照轻度、中度、重度分为三级,比较患者血清hs-CRP水平,得出:重度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及中度组,中度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3.2.3气滞血瘀型CPID患者局部体征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相关性比较CPID患者轻度、中度、重度三者与局部体征积分、证候分级量化积分呈正相关性。3.2.4气滞血瘀型CPI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液流变学及相关实验指标变化具体表现在,CPID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值增高,尤其在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存在异常。3.2.5气滞血瘀型CPID患者病情轻中重三组血液流变学及相关实验指标变化比较,轻中重三组比较显示重度组血液流变学数值显著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中度组血液流变学数值高于轻度组。而且,患者焦虑指数、抑郁评分与血流变呈正相关,与补体C3呈负相关,与D-D、FDP呈正相关。3.3临床疗效研究结果3.3.1两组治疗前后比较(1)与治疗前比较得出,①.中药多途径给药模式能够显著降低CPID患者局部体征积分、临床证候分级量化标准积分;②.中药多途径给药模式能够有效改善CPID患者HAMA和SDS量表积分,通过治疗前后评价对比,焦虑抑郁状况显著改善,评价得分降低;③.中药多途径给药模式能够显著抑制炎性细胞的表达,降低hs-CRP水平,使得补体C3数值趋于正常,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患者盆腔血流状况,改观血液流变学指标;(2)与治疗前比较得出,①.对照组能够有效降低CPID患者局部体征积分、临床证候分级量化标准积分;②.对照组能够有效改善CPID患者HAMA和SDS量表积分,通过治疗前后评价对比,焦虑抑郁状况显著改善,评价得分降低;③.对照组能够显著抑制炎性细胞的表达,降低hs-CRP水平,使得补体C3数值趋于正常,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患者盆腔血流状况,改观血液流变学指标。3.3.2对照组与研究组对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①.研究组在降低CPID患者局部体征积分、临床证候分级量化标准积分等方面优于对照组;②.研究组在改善CPID患者治疗前后HAMA和SDS量表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③.研究组在抑制炎性细胞的表达,降低hs-CRP水平,使得补体C3数值趋于正常,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患者盆腔血流状况,改观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3.3.3不良性反应监测提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现象。4.结论4.1在气滞血瘀型CPID患者当中,“瘀血停滞,积滞胞宫”始终贯彻该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当中,是该疾病重要病机特点。4.2气滞血瘀型CPID患者,临床上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焦虑和抑郁现象,而且情志治病特征,在该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方面起到重要作用。4.3气滞血瘀型CPID患者临床上出现盆腔血流循环障碍,免疫功能低下,血液粘稠度增加及相关炎性因子失衡。而且,气滞血瘀型CPID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状况与患者自身血液流变学,补体C3,D-D及FDP数值变化,证候分级,局部体征积分均有密切联系。4.4本课题,研究组治疗气滞血瘀型CPID方面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特别是在改善临床症状,抑制炎性细胞表达,降低hs-CRP水平,提高补体C3数值,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患者盆腔血流状况,改观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4.5中药多途径(内服、灌肠及隔姜灸法)给药治疗气滞血瘀型CPID,采取多途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缓解病人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症状体征积分,究其作用机制与原理,是通过改善患者盆腔局部微循环功能障碍,对CPID患者体内炎症细胞进行调控,达到降低hs-CRP水平,升高外周血中补体C3,增强患者抵抗力,改观机体免疫紊乱状态,削弱致炎细胞的分泌,增强抑炎细胞表达,使机体恢复原有的动态平衡,从而减轻盆腔内组织器官损伤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