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及基于MRI渗出性滑膜炎相关指标的影响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my82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膝骨性关节炎的作为临床最为常见的骨关节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全世界人口的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身体超重人口的大量增加、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膝骨关节炎已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医学领域的广泛关注,鉴于KOA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临床过程中的高度异质性,区分临床表型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疾病的早期阶段。虽然当前未发掘出最具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但针对不同的KOA表型及症状倾向,可能存在相对适宜的干预方式,这也是国际上目前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中根据KOA的生理病理机制和影像学表现应用了特别相关的结果指标。在KOA中“渗出性滑膜炎”代表一种炎性表型,是由核磁共振成像评分系统引出的概念,其体积变化预示近期的炎性动态,是临床短期观测的理想指标。研究目的运用《膝骨关节炎中医手法循证治疗方案》中的推拿手法(实验组)和扶他林乳胶剂(对照组)治疗膝骨关节炎,以安大略省西部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亚域评分和基于核磁共振(MRI)得出的渗出性滑膜炎体积为主要观测目标,探究1推拿是否具有影响膝骨关节炎患者渗出性滑膜炎吸收、代谢的作用。2渗出性滑膜炎严重程度是否影响推拿的治疗效率。3治疗前后渗出性滑膜炎体积的变化是否与某类症状的改善存在联系。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平行对照试验,患者以实验组:对照组=2:1的比例入组推拿组和扶他林组。实验组予推拿治疗,每周2次,1个疗程总计10周;对照组予扶他林乳胶剂外用治疗,每日3次,1个疗程总计10周。基于MRI渗出性滑膜炎半定量评分将入组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按渗出性滑膜炎严重程度分级建立亚组模型(0级组、1级组、2级组、3级组共计四个等级组)。通过对比KOA患者治疗前后的WOMAC亚域评分及渗出性滑膜炎体积,评估两种干预方法对膝骨关节炎的疗效;通过对比两种干预方法治疗前后的WOMAC亚域评分变化值及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观察两种方法对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差异;通过简单线性回归和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WOMAC评分变化值与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总体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7例患者,其中实验组51例,对照组36例,手法组,扶他林组治疗前后WOMAC总分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种干预方式对KOA治疗均有效;手法组WOMAC总分变化值更高,评分变化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手法治疗比扶他林治疗更有效;两种干预方式治疗后的疼痛评分、功能评分、僵硬评分均显著降低,P<0.001,治疗前后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干预方式对疼痛、僵硬症状、活动功能均有改善;两种干预方式治疗后疼痛、僵硬、功能评分变化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组各域评分变化值更高,表明手法治疗对疼痛、僵硬症状、活动功能的改善更明显。两组治疗后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均有所降低,P<0.001,治疗前后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法组与扶他林组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渗出性滑膜炎半定量评分均有所降低,P<0.05,治疗前后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法组与扶他林组渗出性滑膜炎半定量评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干预方式都能促进渗出性滑膜炎的吸收和代谢,但总体上尚不能说明手法治疗在促进渗出性滑膜炎的吸收和代谢上具备优势。2.实验组与对照组亚组结果基于MRI渗出性滑膜炎严重等级分为0级组20人(实验组12例,对照组8例)、1级组27人(实验组16例,对照组11例)、2级组26人(实验组15例,对照组11例)、3级组14人(实验组8例,对照组6例)。0级组、2级组、3级组手法干预的WOMAC总分变化值高于扶他林干预WOMAC总分变化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级组两种干预方式WOMAC总分变化值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在0级组、2级组、3级组手法治疗比扶他林治疗更有效。通过手法治疗的1级组、2级组、3级组治疗后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均有所降低P<0.01,治疗前后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存在轻中重度渗出性滑膜炎表型的KOA病例中,手法治疗均起到了促进渗出性滑膜炎吸收、代谢的作用。通过扶他林治疗后仅见3级组膜渗出体积降低P<0.01,治疗前后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仅有重度渗出性滑膜炎表型的KOA病例中,扶他林治疗起到了明显促进渗出性滑膜炎吸收、代谢的作用。2级组、3级组手法干预的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高于扶他林干预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级组、1级组两种干预方式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存在中、重度渗出性滑膜炎的KOA病例中,推拿治疗促进渗出性滑膜炎吸收、代谢的作用效果优于扶他林治疗。3.相关性分析结果存在渗出性滑膜炎表型的KOA病例中,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与WOMAC评分变化值存在线性相关,3级组WOAMC总分变化值=0.6177*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7.585,F=8.554;2级组WOAMC总分变化值=0.6189*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0.09116,F=33.93;1级组WOAMC总分变化值=0.2401*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2.762,F=22.91;0级组未展现出相关性(R<0.3)。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与WOMAC各亚域评分的变化值均存在相关,其中功能变化β为0.78(95%CI 为 0.51-1.05)(P<0.01),疼痛变化 β 为 0.17(95%CI 为 0.04-0.29),僵硬变化β为0.07(95%CI为0.00-0.15)。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幅与疼痛、功能亚域评分的变化值均存在相关,其中功能变化β为17.08(95%CI为12.61-21.56)(P<0.01),疼痛变化 β 为 3.44(95%CI为 1.14-5.74)。研究结论1.推拿手法可以有效的缓解膝骨关节炎临床症状,能够起到帮助膝骨关节炎患者渗出性滑膜炎吸收、代谢的作用。2.针对存在渗出性滑膜炎表型的KOA病例而言,渗出性滑膜炎等级越高,推拿手法促进渗出性滑膜炎吸收、代谢的效果越明显。3.与轻度渗出性滑膜炎的病例相比,推拿手法在无、中或重度渗出性滑膜炎的KOA患者的症状改善上存在巨大优势。4.基线期的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患者的活动功能改善的收益。5.存在渗出性滑膜炎表型的KOA病例中,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与WOMAC评分变化值存在相关性,渗出性滑膜炎体积的变化值有望成为KOA患者短期治疗收益的客观指标。6.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化值或渗出性滑膜炎体积变幅可在一定程度预测KOA患者症状上的收益。
其他文献
基于生物力学角度领域,Pope提出脊柱失稳的概念,是指在脊柱生理载重下椎体与椎体间发生了异常活动或变形。在Pope学者的认识基础上,White等人提出临床的脊柱失稳的学术观点,认为临床上的脊柱失稳是在椎体与椎体间的异常位移同时又引起临床症状。颈椎失稳症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颈椎的结构功能退化,导致患者在生理状态下椎节过度或异常活动,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颈椎失稳一般分为上颈椎失稳和下颈椎失稳。上
王士雄(1808—1863),字孟英,是温病四大家之一。他编纂的《温热经纬》是一部有关温热病的注释著作,全书13万余字,共五卷,主要引用《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温热病指南集》《疫疹一得》等著作。本次研究选择《续修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本论文研究方法涉及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以及统计分析法。笔者分别对国家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等馆藏古籍进行了调查,从《温热经纬》的版本、体例
本文选择中医理论中的“益智”作为研究对象,从其源流考证入手,阐释中医“益智”理论体系,以及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正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了“智”的概念。在《说文解字》中有:“智,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古代文献对“智”五个方面的释义:聪明、才智、能认识事物的规律、能明辨是非曲直以及做事讲究谋略。可将我国古代“智”的定义可总结为:有聪明的头脑,具有良好的处事能力,并有正确的是非观。第二
近年来,在传统的痰热、瘀热、痰瘀互结化热等病机研究的基础上,胡镜清研究员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和探索,创新提出“热结血脉”概念,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热相关证的规范诊治。“热结血脉”是指热邪与瘀血等有形之物在血脉中郁结难解,互为因果,继发积热、生毒、结癥、伤脉的不良循环过程。其主要病机是“火热之邪”与血脉中的“瘀痰”等有形之物相互搏结,“血脉”为热结的高发部位。“热结血脉证”已为越来越多的行业内专家所认识。
[目的]1.明确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2.探究体重指数(肥胖)及腰围(腹型肥胖)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中医证素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3.分析中医证素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临床横断面研究方法,通过中医四诊和仪器测量,以病历报告表的方式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和体征,对171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调查。通过OGTT试验检测患者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计算得到血糖曲线下面积
1研究背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成为当前社会亟需关注的热点问题。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增强老年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可降低病残及死亡率,最终能够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因此,深入挖掘我国古代老年养生典籍的思想与方法,结合现状,提出针对现代老年人的养生方案,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节约社会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研究目的基于《老老恒言》,以“顺时养生”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结合社区人群问卷
背景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与免疫有关的多发病之一,表现为突发风团疹伴瘙痒,时起时消,一般会在24h内消退,恢复皮肤的正常状态。荨麻疹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荨麻疹往往发病较急,若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病程>6周者为慢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病情迁延难愈,由于其发作的不可预测性,需要长期服药以及改变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甚至引起焦虑、抑郁,降低睡眠质量,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影响。近年来,本病患病率
研究背景肱骨近端骨折指上臂肱骨与肩关节盂相邻一端的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发病率约占全身骨折的5.03%,其中绝大多数患者为60岁以上成年人。伴随全球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肱骨近端骨折在高龄人群中的发生率也逐年显著攀升。目前尚无统一指南明确指示某种方案为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金标准”。有文献报道称约4/5的肱骨近端骨折均可采用保守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保守疗法主要有三角巾悬吊、石膏外固定、小夹板外固定、甩肩疗法
背景:传统的切开融合内固定术因其暴露清楚、减压彻底、固定牢固等优点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由于在围手术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术前神经根受压迫的时间长短;术中对神经根的牵拉、软组织的剥离损伤以及对骨结构的破坏;术后炎症反应、血肿形成及个体对疼痛耐受的差异等,以致腰椎术后出现疼痛的概率高达20%,术后残留疼痛症状不容忽视[1]。腰椎术后疼痛对患者造成较大的精神负担,对其术后的康复产生不良影响。对于术后残余腰
一、研究背景目前,我国约有2.9亿人患有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并且由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高发病率,CVD的死亡率也越来越高,是人类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冠状动脉血流急性减少或完全中断,心肌出现持续性的缺血、缺氧,继而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