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不仅是地球上比较特殊的物质,也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区域生态环境的维持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水资源。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对河西地区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境内气候干旱、沙化严重,生态脆弱,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的发展及人们的生活生产。农业是武威经济发展的基础,水资源是否合理分配、高效利用关乎整个农业生态系统是否稳定有序发展,关乎整个武威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因而对武威市水资源的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及未来水资源进行评价预测意义深远。本文基于Rees提出的生态足迹理论,对2005-2014年武威市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水资源生态赤字、剪刀差和万元GDP等指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运用spss软件中的相关分析法和通径分析对影响武威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武威市未来6年各行业水资源进行了预测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4年间武威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出现了浮动,基本呈逐年递减的趋势,2008年出现最高值1.9694 hm2/人,2014年其值下降到1.511277 hm2/人,比2005年下降了18.14%。(2)2005-2014年间武威市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005年达到最大值0.482hm2/人,2009年处于最低值0.2444 hm2/人。(3)2005-2014年武威市一直处于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状态,整体波动较大。绝对值从2005年的1.3643 hm2/人上升到2008年的1.637hm2/人,2008年达到最高值,上升了19.99%。剪刀差分析表明,武威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变化差异逐渐增大,水资源生态赤字仍很严重。(4)2005-2014年武威市水资源万元GDP生态足迹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0.013019 hm2/人下降到了2014年的0.003723hm2/人,十年来下降了71.4个百分点,说明水资源利用率逐年提高。十年间的生态压力指数均大于3,大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水资源处于不安全状态。(5)2005-2014年间武威市农业用水生态足迹在水资源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2008年其值达到最大值1.650791 hm2/人,2014年为最小值0.932335 hm2/人,比2008年下降了43.52%。工业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用水生态足迹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武威市生活用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2005-2014年基本保持在0.075644-0.085192hm2/人之间。2005-2014年武威市污水生态足迹增加趋势也很明显,从2005年的0.100531hm2增加到2014年的0.239hm2,是2005年的2倍多。(6)运用spss软件对影响武威市水资源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合通径分析对相关性进行了详细了解,结果表明,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人口三个指标对武威市水资源生态足迹总的影响相对较大,其他因素受农业用水的影响也较大。(7)本文以武威市2005-2014年十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值为基础,采用GM(2,1)灰色预测模型,对武威市未来6年的水资源总量及各行业水资源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武威市未来6年的水资源需求量仍在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很尖锐,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科学合理分配各行业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兴修水利工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