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读者与文本异质共生关系的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ht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构主义是一个哲学流派,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的法国。它对英美文学批评有着巨大的影响,解构主义主要由德里达创造,并颠覆了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它象征着对二十世纪多样的理论和哲学运动的一种复杂的回应。虽然许多美国批评家对解构主义持保留态度,但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质疑的方式迅速得到美国学术界的认可。耶鲁大学的批评家如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杰弗里·哈德曼以及哈罗德·布鲁姆欣然接受并进一步阐述了解构主义。在这耶鲁“四人帮”当中,米勒成就显著。也许他最为人铭记的就是他对解构主义的维护,其理论是对对立和差异的解构主义的分析。他的代表作是《小说与重复》,该书是对重复的研究,并引起本人的兴趣,在他重复论的基础上本人提出了自己的批评观点并在本文中详细阐述了此观点。本文主旨是分析读者与文本的深层次关系,首先,我以米勒先生的重复理论为基础找出了文本的本质属性,并发现由于文本中的重复而导致文本没有固定的内涵,其意义随着重复的不断增加而不断无规律地延伸,如抛物线一样无止的扩延,没有终点。在这一过程中我援引两本书为例证,它们是《呼啸山庄》和《弗兰肯斯坦》,通过对这两本书的重复的分析来证明我对文本的研究观点。再者,通过研究读者批评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来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并进而分析读者的本质,最终发现读者的本质属性是找到这一抛物线的焦点,即文本的中心意义,此焦点对文本有着决定作用,但结果是此焦点既存在又不存在,因而对于读者而言,其所为只是徒劳无功。最后,我们会发现读者与文本的本质是互相对立矛盾的,它们是异质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们依赖彼此而生存,因此它们是统一的,共同生存的。本文意在重塑读者与文本的关系,并为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视角。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文本为本,以精神分析为理论框架,试图通过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驱动力等深层心理因素,更深刻理解人物性格,进一步发掘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
谭恩美(1952-),是当代美国华裔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一位女作家。迄今为止,她共发表四部小说—《喜福会》(1989),《灶神之妻》(1991),《灵感女孩》(1995),《接骨师的女儿》(2001),
反拨效应指的是“测试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Cheng&Curtis,2004,p.3)。十几年来,关于反拨效应的研究层出不穷。然而,在中国,几乎没有任何专门针对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反拨效应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