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之间,偕同我国先后实施的城乡和区域间的非平衡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国城乡和区域之间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呈现出非均衡增长格局,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明显表现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基础设施水平落后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乡和地区之间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剧了城乡与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鉴于此,本文从西部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角度出发,从理论和实证分析农村道路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希冀找到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突破点。首先,本文对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收入不平等的研究及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地梳理,构建“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增长—收入不平等”的三角联动关系,其次,对比分析西部省区农村道路与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变化趋势,结合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出农村道路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格兰杰原因,农村道路的改善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再结合“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增长—收入不平等”的三角联动理论框架,以交通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传导机制,从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流动的微观视角构建了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微分动力学模型,并结合仿真实验,探索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通过影响农村经济增长来改变区域收入差距的传导路径。最后,本文结合2006-2016年西部1 1省区121个样本,构建西部农村道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静态面板模型和汉森门槛回归模型,检验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门槛效应。其中,通过构建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微分动力学模型,本文从理论上了刻画和描述了交通基础设施收入效应的动态变化过程及交通基础设施通过影响农民收入进而改变城乡收入差距的传导路径,并结合汉森门槛回归论证了西部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2个门槛值,研究发现: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与农业劳均资本、农业产出和工资等的增长率之间均呈现出倒U型关系,其作用大小和方向随着各省区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距离适中且保持一定的就业人口是交通基础设施收入效应产生的前提,达到一定的路网密度是改善在多大程度上或者能否提高农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政策方面,介于当前西部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整体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尚未达到停滞的临近值,对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欠佳的地区,需结合各地区的土地资源特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等角度,作出对西部地区农民增收适宜的交通扶贫措施,并采用推进劳动力要素价格均等化进程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保持适度的农业从业人口,以提高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收入效应,尽力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对交通基础设施收入效应不佳的特别偏远地区,可以借助转移支付、整体搬迁等措施来提高其农民收入效应,进而减少农民贫困和缓解城乡收入差异等问题。同时应注重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与农村受教育水平、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回报率以及农业技术进步等影响因素的协调配合,发挥合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