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冲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根植于中华文明丰厚的土壤之中,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有重要的影响。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的虚静思想,佛家的破执、空寂自在思想为其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唐代,“冲淡”由现实生活领域发展成纯粹的审美范畴进入文学领域,作为一种审美风格初步成型。皎然《诗式》第一次明确提出“冲淡”概念。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将“冲淡”列为第二品,对其进行了充分论述,而且冲淡风格弥漫了整篇作品。到了宋代,“冲淡”作为一种审美心胸发展到了顶峰,苏轼为其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将冲淡诗风真正带入文坛,而且揭示了冲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的本质,指出实现冲淡美的“随物赋形”、“常言抒写”、“渐老渐熟”的途径。宋代以后,冲淡仍然是诗文之高格、音乐之高格、绘画之高格、书法之高格,“淡然无极而后美从之”。“冲淡”之所以能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它的审美内涵与社会历史发展相吻合。冲淡美崇尚自然美,要求主题自然、文采自然;淡泊澄澈,要求内容的无功利性和文风的清新;倡导超越洒脱,对于无法避免的人生苦痛,要求积极面对,勇于超越。冲淡美影响了艺术创作者的心态,让冲淡内化为他们的人格和外化为处世态度;也影响了创作者的创作方法,要求选题自然、为文自然、意境玄远、淡泊澄澈。冲淡在影响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影响了艺术鉴赏。冲淡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冲淡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在文化发展、价值取向等方面有较强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