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色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is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成为平板显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信息显示技术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色彩丰富、低耗能、绿色环保、轻便甚至可卷曲的显示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有机薄膜电致发光由于其低压驱动、高效发光、色彩丰富、响应快、视角宽及易于实现超薄轻便等优点,正迎合了这一要求,它必将成为信息时代一种理想的显示技术。最近几年通过新材料的深入研究以及器件结构和工艺的不断优化,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要在平板显示市场上占有优势,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效率、使用寿命、驱动电压等仍需要进一步改善。本论文对提高蓝色、红色和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效率和亮度、降低器件的驱动电压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利用缓变结提高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研究。研制了一种在空穴传输层和发光层界面加入缓变结的蓝色有机EL器件(Cell-GJ),与传统的异质结器件(Cell-HJ)相比,半寿命提高了6倍,寿命的延长归功于穿过非突变界面的局部电场的消除,减少了焦耳热的产生从而提高了器件的寿命。由于缓变结器件寿命的提高带来了器件效率的降低,为此,我们又在发光层与电子传输层界面处蒸镀一层GaQ薄膜,制得一种具有阶梯势垒的缓变结器件(Cell-GJGaQ)。从EML到GaQ再到ETL形成的多阶势垒可以提高电子(少子)的注入、改善缓变结器件的载流子平衡,进而提高器件的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器件Cell-GJGaQ的半寿命比异质结器件提高了5倍,同时流明效率也达到3.71lm/W,比Cell-GJ提高了20%,并接近异质结器件的流明效率3.85 lm/W。 (2)基于两步能量传递机理和共基质体系的红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在由基质ADN向红光染料DCJTB进行能量传递的系统中,利用能隙介于ADN和DCJTB之间的C545作为辅助掺杂剂形成两步能量传递机制,有效提高了能量传递的几率,获得了低驱动电压、高效率的EL器件。为了进一步提高器件的色饱和度,根据“溶剂诱导极化效应”,我们又在发光层中加入了强极性分子材料AlQ作为共基质,通过调节非极性的ADN和强极性的AlQ两种基质的比例,使得器件达到高效及高色饱和度的双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AlQ的质量分数为20%时,共基质辅助掺杂红光器件的CIE色坐标达到了(0.618,0.373);在200 mA/cm2时的驱动电压为10.11V,比AlQ单基质辅助掺杂红光对比器件低4.77V;器件最高亮度及20mA/cm2时的电流效率分别为13667cd/m2和3.6cd/A,分别是对比器件的2.1倍和1.65倍。 (3)高载流子平衡的低压高效白光器件的研究。采用宽能隙、高载流子迁移率的蓝光材料TBADN做基质,DSA-ph为蓝光掺杂剂,DCJTB为红光搀杂剂,利用TBADN向DSA-ph和DCJTB的不完全能量传递实现了白光发射。为了降低器件的驱动电压并提高效率,我们采用高功函数的无机氧化物MoO3做为空穴注入层,Bphen做电子传输层。由于MoO3的功函数(5.4eV)接近NPB的HOMO能级,并且Bphen的迁移率比AlQ高两个数量级,使得载流子不但注入到发光层内更容易,而且平衡度也有了较大提高。基于MoO3/Bphen的白光器件CIE色坐标为(0.280,0.305),最高亮度达29150cd/m2,20mA/cm2时的驱动电压为5.43V,功率效率为4.541m/W,比用m-MTDATA做空穴缓冲层、AlQ做电子传输层的对比器件驱动电压降低了40%,功率效率提高了57%。
其他文献
本论文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法)制备了RE_(2/3)AE_(1/3)CrO_3(RE=La,Y;AE=Mg,Ca,Sr,Ba)系列多晶氧化物,并利用XRD、SEM、TEM、XPS、RAMAN、MPMS、以及PPMS等手段对其晶体结构、磁性和输运性能进行表征。对于La_(2/3)Ca_(1/3)CrO_3,800°C烧结后体系存在杂相CaCrO_4,1000°C烧结可以得到无杂相的La_(
学位
随着我国供热体制的改革,住宅集中供暖分户计量已逐步得到推广。这其中有个问题值得关注:即存在户间传热量情况下分户计量户内热负荷的合理确定。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供暖效果
人工湿地是一项水质净化效果好,建造、运行费用低的生态污水处理技术,日益受到重视。但人工湿地中氧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污染物的去除有较大影响,目前尚缺少对湿地氧分布的系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我国现有大中型水电站约300座,水电站在运行过程中水轮机叶片的汽蚀现象严重影响了发电效率,叶片的修复技术被广泛的应用。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叶片修复机器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现有的修复专用机器人的机械臂成本较高、结构复杂,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也不能完全满足坑内修复的需要。为更好地完成在机坑内进行叶片修复工作,确保机械臂结构刚度和操作灵活性,本文的任务是设计一种多关节机械臂,安装在已有的移动平台上,
随着电子封装的无铅化和微型化,锡基无铅焊料与衬底金属界面反应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是软钎焊实现金属互联的根本前提,它的结构和性能对无铅焊点的
土壤源热泵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具有极大的节能潜力。在国内,这项新技术受地方地质条件、气候特性、技术条件、建筑围护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