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或毁损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对小鼠吸入麻醉药效能的影响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gli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目前研究发现全身麻醉药作用下诱导过程中意识消失、麻醉维持中体动反应消失和麻醉苏醒期意识恢复这三个过程的具体作用机制有所区别。蓝斑(locus coeruleus, LC)在调节觉醒、注意力、压力应激等生理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上老龄神经退行性改变患者LC功能低下常见,动物实验研究中使用神经毒素DSP-4可选择性毁损LC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能神经,常用于模拟老龄神经退行性改变导致的LC功能低下状态。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其镇静作用的机制被认为主要与抑制LC功能有关。目前尚不清楚毁损LC(DSP-4处理)和药物抑制LC功能(Dex处理)两种干预方式对全身麻醉诱导、维持和苏醒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目的为观察DSP-4和Dex两种干预对吸入麻醉诱导意识消失、麻醉维持体动反应消失和麻醉苏醒意识恢复时最低肺泡有效浓度的影响,并观察上述过程中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的变化,以初步了解以上两种方式干预LC功能对吸入性全麻药麻醉效能的影响。
  方法:
  1.观察DSP-4毁损LC及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腹腔注射对小鼠七氟烷和异氟烷麻醉诱导、维持和苏醒的影响
  1.1DSP-4及Dex对七氟烷和异氟烷麻醉诱导小鼠翻正反射消失(Time to loss of righting reflex, TimeLORR)和麻醉苏醒小鼠翻正反射恢复所用时间(Time to recovery of righting reflex, TimeRORR)的影响
  采用雄性成年C57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6组,七氟烷3组(对照组,DSP-4组,Dex组),异氟烷3组(对照组,DSP-4组,Dex组)。DSP-4组小鼠于实验开始前7d腹腔注射DSP-450mg/kg,Dex组实验开始前30min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注射液(20μg/kg,艾贝宁),对照组腹腔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自制高通量小鼠气体麻醉系统,于白天08:00-12:00对小鼠以一个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小鼠七氟烷为2.3%,异氟烷为1.2%)实施麻醉诱导,测定翻正反射消失时间(TimeLORR),之后以1MAC维持麻醉30min,然后停止吸入麻醉药,测定翻正反射恢复所用时间(TimeRORR)。
  1.2DSP-4及Dex对小鼠七氟烷和异氟烷麻醉MACLORR、MACRORR和MAC的影响
  采用雄性成年C57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6组,七氟烷3组(对照组,DSP-4组,Dex组),异氟烷3组(对照组,DSP-4组,Dex组)。DSP-4组小鼠于实验开始前7d腹腔注射DSP-450mg/kg,Dex组实验开始前30min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注射液(20μg/kg,艾贝宁),对照组腹腔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绘制麻醉翻正反射消失、恢复和制动效应量效曲线,测定MACLORR(麻醉诱导过程50%的小鼠翻正反射消失的麻醉药浓度)、MACRORR(麻醉苏醒过程50%的小鼠翻正反射恢复的麻醉药浓度)和MAC(50%的小鼠对伤害性刺激无体动反应的麻醉药浓度)及相应的95%置信区间。
  2.DSP-4及Dex对小鼠七氟烷和异氟烷麻醉诱导、维持和苏醒过程中EEG的影响。
  采用雄性成年C57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6组,七氟烷3组(对照组,DSP-4组,Dex组),异氟烷3组(对照组,DSP-4组,Dex组)。DSP-4组小鼠于脑电记录开始前7d腹腔注射DSP-450mg/kg,Dex组脑电记录开始前30min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注射液(20μg/kg,艾贝宁),对照组腹腔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所有小鼠在前额叶皮层(PFC)进行EEG电极包埋,充分休息2周后进行七氟烷和异氟烷麻醉,记录与分析各组七氟烷和异氟烷麻醉全程(包含清醒,诱导,维持,苏醒四个过程)的脑电图变化。
  结果:
  1.2.3%七氟烷和1.2%异氟烷麻醉浓度下,与对照组比较,DSP-4组小鼠TimeLORR无显著差异,Dex组小鼠TimeLORR显著缩短;与对照组比较,Dex组及DSP-4组小鼠TimeRORR时间均显著延长。
  2.与对照组相比,DSP-4组小鼠七氟烷麻醉翻正反射消失的量效曲线无明显差异,MACLORR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Dex组小鼠七氟烷麻醉翻正反射消失的量效曲线左移,MACLORR显著小于对照组;DSP-4及Dex组小鼠七氟烷麻醉翻正反射恢复的量效曲线与对照组相比均左移,MACRORR均显著小于对照组。
  与对照组相比,DSP-4组小鼠异氟烷麻醉翻正反射消失的量效曲线无明显差异,MACLORR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Dex组小鼠异氟烷麻醉小鼠翻正反射消失的量效曲线左移,MACLORR显著小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DSP-4及Dex组小鼠异氟烷麻醉翻正反射恢复的量效曲线均左移,MACRORR均显著小于对照组。
  与对照组相比,DSP-4组小鼠七氟烷及异氟烷MAC值均无明显差异,但Dex组小鼠七氟烷及异氟烷MAC值均减小。
  3.2.3%七氟烷和1.2%异氟烷麻醉浓度下,从EEG结果观察,在七氟烷和异氟烷麻醉诱导过程中,与对照组比较,DSP-4组δ波无显著差异,而Dex组δ波显著增加。在七氟烷和异氟烷麻醉维持过程中,与对照组比较,DSP-4组δ波显著降低,而Dex组δ波显著增高,DSP-4组爆发抑制率(BSR)显著增高,但Dex组B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七氟烷和异氟烷麻醉苏醒过程中,与对照组比较,DSP-4组和Dex组δ波均增高。
  结论:
  1.DSP-4毁损LC-NE神经主要增加吸入麻醉维持中的脑电爆发抑制(Burst suppression, BS),并导致苏醒延迟(TimeRORR延长)和意识恢复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降低(MACRORR降低),但不影响麻醉诱导。Dex对吸入麻醉诱导(TimeLORR缩短和MACLORR降低)、维持(MAC减小)和苏醒(TimeRORR延长和MACRORR降低)均有影响。
  2.DSP-4和Dex干预对吸入麻醉药在诱导、体动反应消失和苏醒上的影响有所不同,Dex导致苏醒延迟的作用与LC功能抑制有关,而Dex影响全麻诱导和降低MAC的作用有其他机制参与。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角膜缘微环境细胞向角膜基质细胞分化以及通过向角膜基质注射细胞悬液增加细胞数量的可行性和影响因素。  方法:取同济医院眼库来源的角膜移植术后供体角膜环,年龄18-60岁,采用胶原酶A消化分离角膜缘微环境细胞(LNC)和角膜基质细胞,在基质胶上培养,倒置像差显微镜拍摄细胞形态变化。选取第3-5代细胞制作细胞甩片,进行角膜基质细胞特征性标志物(Lumican、Keratocan、ALDA1A1
目的:除了源于三叉神经节的感觉神经末梢,大鼠眼前房(anterior chamber,AC)内还存在丰富的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末梢,既往研究表明AC内三叉神经末梢可能在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的神经性调节环路中发挥IOP感受器的作用,而自主神经可能充当传出神经,调节房水的生成和流出,IOP神经性调节中枢可能存在于下丘脑。本研究旨在探明是否存在从下丘脑
学位
目的:观察低剂量白藜芦醇对糖尿病视网膜神经退行性变的保护作用,寻找可能的机制。  方法:体外研究:低剂量白藜芦醇刺激高糖培养的N2a细胞,检测TyrRS在细胞内的表达部位和PARP1、p53、FOXO3a、SIRT1、NAMPT、pAMPKα等生存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体内研究:雄性C57BL/6小鼠,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造糖尿病模型后,10mg/kg,每天1次,行12周白藜芦醇灌胃,检测正常鼠、糖尿
学位
学位
背景:Abemaciclib是一种选择性CDK4/6周期抑制剂,可通过阻断CyclinD1-CDK4/6复合物的形成来抑制Rb蛋白磷酸化,从而诱导细胞发生G1期阻滞,进而抑制细胞生长等生物学行为。有研究表明abemaciclib可调节并影响多种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目前已被美国FDA批准用于乳腺癌的一线治疗。并且有研究表明,abemaciclib可以抑制头颈鳞癌的生长。由于目前尚无有关abemac
学位
期刊
目的: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确切的发病机理仍未完全阐明。Copine1(CPNE1)是一种高度保守的钙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具有调节信号转导和膜转运的功能,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包括非小细胞肺癌、骨肉瘤、前列腺癌及肝癌),但其与乳腺癌的相关研究甚少。本项目通过研究CPNE1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理解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改变及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提供
学位
目的:观察矫正设备辅助下的三维力学矫正应用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安全性,并探究其对患者体表形态,脊柱对线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5个AIS患者按照其意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30分钟/次,5次/周的脊柱侧凸特异性运动训练,持续12周;其中Cobb角在25°以上的患者增加支具治疗。试验组在此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