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bunb.)又名南烛(black rice tree),是由于其与大米煮熟可变成黑色而得名,属杜鹃花科,越桔属。现在,越来越多学者把眼光放在传统植物乌饭树的食用和医用作用上。迄今为止,乌饭树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和全面。本论文主要对其化学成分、染色活性、提取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其目的是在分离中,找到染色物质,为新药的开发和植物资源的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本课题采用溶剂提取法、柱色谱法等对乌饭树的甲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纯化了7个化合物,利用一维NMR和二维NMR等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它们分别为: 1-羟基-3¢,4¢-二甲氧基异落叶松脂素(1) 1-羟基-3¢,4¢-二甲氧基异落叶松脂素-2-O-b-D-木糖苷(2) 10-顺式-对香豆酰基-水晶兰甙(3) 10-顺式-对香豆酰基-6-羟基-氢化水晶兰甙(4) 5-甲氧基苯酚-3-O-b-D-葡萄糖甙(5) 10-(3¢,7¢-二羟基苯丙酰基)-水晶兰甙(6) 香豆酸(7) 之后又对它们进行了防腐活性和染色实验,并发现了一些具有活性的化合物。化合物7香豆酸属对羟基苯丙酸衍生物,与尼泊金酯防腐剂结构相似,并具有一定的防腐活性。将获得的七个纯品化合物对大米进行染色实验,发现化合物3,4和6是环烯醚萜甙类衍生物,呈淡黄色液体状。它们具有明显将大米染成不同程度的紫色的作用,而其他化合物皆无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