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债券市场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仅占很小比重,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的不平衡。导致大量企业在融资时优先考虑股权融资,甚至视股权融资为“圈钱”,从长期来看,这种方式显然不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而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兼具股票与债券特性的金融工具的推出对中国资本市场结构失衡是一种修正,同时作为一种新型投资工具,可转债为投资者带来类似股票收益的同时,也能为投资者提供债券价值的保护。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弄清楚可转债价值偏离理论价值的程度以及影响其价值偏差的因素是十分重要的,这可有效指导投资者选择合适的时机、合适的转债进行投资。本文选取在沪、深两地上市的19支可转债在时间段2007年5月25日至2011年12月30日的日数据,对中国可转债的定价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出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平均价值低估率为2.58%。对影响低估率的因素做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剩余期限与低估率正相关,息票利率与可转换债券低估率负相关,纯债溢价率与价值低估率负相关,转股溢价率与价值低估率负相关。但是可转债低估程度与价值状态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呈现出非线性相关。深度虚值的可转债其可转债价值低估率最小,较为接近其理论价格;而浅度实值或者浅度虚值的可转债价值低估率较大。另外,本文结果还发现纯债溢价率比转股溢价率对低估率的解释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