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及权利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la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有句著名的法谚:“有犯罪必有被害,有被害必有救济。”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得不谈的话题。当今社会法制在强调被告人“客体主体化”的同时,被害人“主体客体化”的倾向使得被害人成为司法制度中被忽略、被遗忘的人(forgotten man),同时成为刑事诉讼中的“冰山一隅”,其权利保护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和歧视,在刑事诉讼制度运行过程中被告人人权保护的“光环”下,被害人却成为黯淡无光的“弃儿”,其在犯罪结构中的主体地位迁移到程序中变成了“会说话的工具”,刑事程序的价值目标——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出现了“真空地带”,同时也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副作用,由此衍生二次被害、甚至三次被害。被害人人权被害的窘境亟需获得改善。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催生了司法领域观念的革新,人权法治、民主法治、程序法治、宪法法治、经济法治等成为法治框架下的关键词。在此背景下,刑事诉讼制度的良性、民主、健康、科学运行不能没有被害人这个重要角色的充分而有效地参与。被害人的地位及权利保护引起理论、实务界的广泛和深切关注,这并不是舆论的“哗众取宠”,也不是政治革新的“孤芳自赏”,而是社会诉讼价值观念进步的必然结果。从上个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被害人运动的开展直到现在,在反思现行刑事司法制度仅仅偏重于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同时,被害人如何获得司法上的保护的呼声一直高涨,“被告人时代”开始过渡到“被害人时代”。与此同时,各国也相继开始了保护被害人权利的改革,它开启了一项宏大的司法改革工程,涉及到制度利益、刑事政策导向、人权观念的周延等等众多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课题。本文采用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试着从程序法律角度结合被害人运动的初衷和现行刑事司法制度关于被害人保护的现状来分析和剥离出被害人权利的有效保护策略,以期“抛砖引玉”,最终使得被害人权利保护在中国能够切实得到贯彻和完善。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被害人的含义剖析和历史嬗变,旨在对于被害人的来龙去脉作一个比较系统而深入的介绍。第二章是近现代的被害人保护运动,特别是有代表性的美国的被害人权利保护运动,使得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焦点充分暴露,便于我们进行有针对性地研究。第三章是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理念,其中涉及人权法治理念、诉讼正义理念、司法和谐理念、加害禁止理念、程序参与理念、认同政治理念等六大理念,分析被害人权利保护加强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第四章是被害人诉讼主体地位的正当化分析,分别从宪法精神、刑法实质、制度目的、诉讼构造等方面进行阐述。第五章是被害人现行诉讼地位和权利的立法例分析,用世界的眼光来审视被害人权利保护,找出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六章是中国被害人权利保护现状及改革思路,分析问题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在中国的法治土壤中怎样让被害人的权利保护更加完善,此乃本文的落脚点,亦是本文的重心所在。
其他文献
[指导思想]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
吕其明(1930——),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新中国培养出来的首批电影音乐家。他的作品大量而体裁丰富。在创作中,他坚持“为人民而创作”,并且要求自己的作品要有丰富的思想内
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一次重大转型。积极财政政策实质上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这是中国政府针对1997年
直接适用法的判断标准和具体分布,不仅学术界的观点不一,而且各地法院的做法大相径庭。《国际经贸领域的直接适用法研究》一书以实际问题为导向,重点结合民法中的公私法理论,
本文采用交际虚拟故事情境并结合角色表演,考察了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语言学习困难儿童礼貌策略的认知发展特点。结果表明:语言学习困难儿童礼貌策略水平在总体发展上显著滞后
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邓小平重申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江泽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到新的境界.<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
本文以汽修专业为例,对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的问题分析研究,提出了理顺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制订内涵衔接的课程体系,以岗位需求为目标,设置工作过程为导向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走向成熟,国民经济飞速发展,金融业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商业银行正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方向
组织社会化是工作者适应一个新工作或组织新角色,并适应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的过程。组织社会化作为一个角色获得的过程,在很多不同的组织行为环境中都在发生,这不仅对新员工
简述著名数论学家费马及其猜想,通过回顾费马大定理获证历程,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