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光扩散膜能够通过折射、反射和散射将发光二极管(LED)由点光源转化为面光源,使出射光线均匀散射以获得合适的扩散光场分布,从而解决LED发光指向性高、色温高的特性带来的发光面积小和眩光等问题。LED因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等优点在新一代光源中占据主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照明灯具、液晶显示(LCD)等领域。光扩散膜作为搭配LED的关键光学元件,其性能的优劣对最终产品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成为LED应用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扩散膜能够通过折射、反射和散射将发光二极管(LED)由点光源转化为面光源,使出射光线均匀散射以获得合适的扩散光场分布,从而解决LED发光指向性高、色温高的特性带来的发光面积小和眩光等问题。LED因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等优点在新一代光源中占据主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照明灯具、液晶显示(LCD)等领域。光扩散膜作为搭配LED的关键光学元件,其性能的优劣对最终产品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成为LED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光扩散膜主要由透明基材和光扩散剂两部分组成,聚合物微球作为最常见的光扩散剂之一,在制备过程中存在步骤繁多,溶剂消耗量大,废液难回收利用等缺点,因此探究和开发方便生产、绿色环保的光扩散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运用反应诱导相分离法制备了环氧丙烯酸酯微球光扩散母液,并将母液作为光扩散剂直接与透明UV树脂复配以制备光扩散膜;进一步将改性纳米ZnO引入反应体系,制备抗紫外型环氧丙烯酸酯微球光扩散母液以赋予光扩散膜耐紫外老化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环氧丙烯酸酯(G500-P)、三乙烯四胺(TETA)和烯丙基二甘醇二碳酸酯(CR-39)为反应体系,通过反应诱导相分离法制备了含有微米级环氧丙烯酸酯微球(EAMs)的光扩散母液,探究了母液中EAMs的形成过程及机理,系统地研究了CR-39用量和温度等条件对EAMs形貌、粒径、Tg的影响。光学显微镜(OM)分析表明,当CR-39和G500-P质量比在6:1及以下时,EAMs的形成遵循旋节线分离机理;当CR-39和G500-P质量比在8:1及以上时,EAMs的形成遵循成核增长机理。SEM观察及粒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CR-39用量的增加,EAMs的平均粒径与粒径单分散指数逐渐降低。当EAMs的形成遵循旋节线分离机理时,过高的预固化温度会缩短相分离过程的持续时间,最终导致光扩散母液中EAMs产生黏连且不规整的情况;当EAMs的形成遵循成核增长机理时,提高预固化温度会加剧EAMs初级核之间的碰撞,最终导致EAMs平均粒径增加和单分散性降低,实验结果表明最佳预固化温度为25℃。当后固化温度从40℃提高到120℃时,EAMs的Tg由68.90℃升高到79.39℃,但不同后固化温度对EAMs的平均粒径和粒径单分散性指数几乎无影响。(2)改变CR-39与G500-P的质量比制备了一系列环氧丙烯酸酯微球光扩散母液,通过UV固化法将光扩散母液与透明UV树脂复配制成光扩散膜,探究了CR-39与G500-P不同质量比时制备的光扩散母液对光扩散膜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光扩散母液添加量和成膜厚度对光扩散膜光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光扩散膜的实际光扩散效果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选用CR-39与G500-P质量比为7:3制得的光扩散母液,添加量为10 wt%,成膜厚度为0.2 mm时,光扩散膜综合性能最优,可见光透过率和雾度分别为84.24%和85.35%。此外,与传统直接共混微球的方式相比,添加光扩散母液能有效解决微球在共混过程中团聚的问题。(3)以聚四氢呋喃醚二醇(PTMEG,Mn=1000)、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2,2-二羟甲基丁酸(DMBA)、丙烯酸羟乙酯(HEA)为原料制备了两亲型聚氨酯丙烯酸酯(PUA);采用反相细乳液法,通过PUA分子链中羧基和纳米ZnO表面羟基的强相互作用对纳米ZnO进行表面改性,制备表面带有活性碳碳双键的PUA-ZnO;进一步采用反应诱导相分离法,以CR-39、G500-P、PUA-ZnO以及TETA为共混体系制备抗紫外型环氧丙烯酸酯微球光扩散母液,并与透明UV树脂复配制成光扩散膜。系统地研究了不同PUA-ZnO用量下光扩散母液对膜材光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光扩散膜抗紫外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UA-ZnO用量为0.06 g时制备的光扩散母液性能最佳,对应的光扩散膜能同时具有较高的透过率(80.4%)和雾度(88.5%)以及良好的抗紫外效果,紫外加速老化试验测试结果表明,相应膜材到达明显变色程度的时间延后了约72 h,且在加速老化240 h后仍未达到严重变色程度。
其他文献
目的:(1)研究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在癌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2)深入探讨晚期癌痛患者接受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的原因及体验,为改进癌痛护理流程提供参考。方法:(1)选取无锡市某三甲医院疼痛科和肿瘤内科晚期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最终纳入9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皮下自控镇痛组(S组)、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组(U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Ⅰ组),每组30例。比较治疗前(T0)、治疗
目的:探讨常规局部皮肤碘暴露对早产儿甲状腺功能及神经发育的影响,并分析尿碘水平、甲状腺功能、神经功能三者之间的联系,为护理实践中消毒剂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前期研究结果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无锡市某三甲医院出生并转至新生儿科继续治疗的早产儿,将其按出生顺序编号,随机分为碘暴露组与酒精组。碘暴露组早产儿脐部和皮肤消毒全部使用常规消毒剂复合碘消毒棉签Ⅱ型(有效碘含量为0.45-0
目的:调查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术前衰弱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术前衰弱与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的关系;明确衰弱联合常见的肺部并发症风险评估工具能否更加有效地预测PPCs。方法:本研究包括描述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收集2021年0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医
目的:设计开发一款基于微信平台的听力自测小程序,评价该程序作为耳毒性护理评估工具的可行性。方法:根据耳毒性临床护理评估的需求,设计并开发一款基于微信的听力自测小程序,比较听力自测小程序和纯音听力计在15名(30耳)听力正常人群和47名耳科门诊患者人群的听阈测试结果,评估利用小程序进行听力测试和听力筛查的准确性;比较听力自测小程序和纯音听力计进行听力测试所需时间。招募62名顺铂化疗患者,分别使用妇科
IDC行业内普遍存在资源壁垒和技术黑箱的背景之下,基于品牌生态位视角,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纵向维度对S公司品牌运营的案例研究,针对案例企业在品牌成长模式的构建及演进机理进行纵向研究分析,识别出品牌各阶段的成长模式;之后提出整体的理论模型。对关键构念的理解进行交叉验证,利用图表进行了协同分析,通过不断的数据分析和数据资料的概念化,逐渐归纳其逻辑关系,总结出IDC企业品牌族群的构建及其成长机制。研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主张低能耗和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热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低碳减排。面对碳税的约束和减排研发技术成本的压力,政府会采取补贴政策来消除碳税和成本的压力,并激励企业积极参与碳减排。那么政府面对企业的减排压力以及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的不同博弈时,如何在碳税管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补贴方式来激励企业减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供应链低碳研发减排方式,研究相应的政府补贴政
固体粒子吸附在油-水界面上可以有效地稳定乳液、泡沫等分散体系。由于极好的稳定性,固体粒子稳定的乳液(Pickering乳液)在化妆品、药物输送和催化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固体粒子在界面上的三相接触角和排列方式等界面行为对乳液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稳定乳液的粒子多为纳米粒子,目前暂无适当的测试方法去观察粒子在界面上的接触角和排列方式的变化。光固化具有快速聚合的优势,只要在油相中加入适当的光固化组分,即可将
目的:描述宫颈癌患者二元应对、亲密关系及创伤后成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剖析宫颈癌患者二元应对、亲密关系及创伤后成长的三者的关系及影响路径。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设计,调查2020年09月至2022年02在无锡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选取妇科门诊复诊的125名宫颈癌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二元应对量表、婚姻调适量表和创伤后成长量表分别测量宫颈癌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疾病相关资料、二元应对水平、亲密关系质量和创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住院老年病理性瘢痕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分析老年病理性瘢痕患者温哥华瘢痕评估、自我效能感、医学应对方式与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性,寻找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将来临床护理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某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烧伤整形科住院的老年瘢痕患者中符合要求的纳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温哥华瘢痕评分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个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衰弱性疾病,以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为主要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损害。COPD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COPD急性加重(AECOPD)导致淋巴细胞活性的钝化”,引起免疫应答减弱或者缺乏,进而损害肺功能,形成恶性循环。肺康复训练是COPD稳定期治疗的有效手段,由于患者依从性较差,从而使肺康复训练的作用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