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1)研究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在癌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2)深入探讨晚期癌痛患者接受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的原因及体验,为改进癌痛护理流程提供参考。方法:(1)选取无锡市某三甲医院疼痛科和肿瘤内科晚期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最终纳入9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皮下自控镇痛组(S组)、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组(U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Ⅰ组),每组30例。比较治疗前(T0)、治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在癌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2)深入探讨晚期癌痛患者接受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的原因及体验,为改进癌痛护理流程提供参考。方法:(1)选取无锡市某三甲医院疼痛科和肿瘤内科晚期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最终纳入90例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皮下自控镇痛组(S组)、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组(U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Ⅰ组),每组30例。比较治疗前(T0)、治疗后第1天(T1)、第3天(T3)、第7天(T7)和第14天(T14)的数字疼痛评分(NRS)、生活质量评分(QOL)、睡眠质量评分(PSQI),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穿刺点情况。(2)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前期接受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的部分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访谈结束后及时整理资料,使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相关主题内容,汇总结果。结果:(1)量性研究①数字疼痛评分a.组间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NR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在T1和T3时,S组、U组NRS评分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S组和U组相比,NRS评分基本持平(P>0.05)。在T7和T14时,三组患者N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内比较:从T0到T7,S组和U组组内NRS评分呈下降趋势,在组内任意相邻时间点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从T7到T14,S组和U组两组组内NRS评分无显著性变化(P>0.05)。Ⅰ组中,从T0到T3,NRS评分呈下降趋势(P<0.05);从T3到T7、T14,NRS评分下降缓慢,相邻时间点的N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生活质量评分a.组间比较:从T3、T7到T14,S组和U组的QOL评分显著高于Ⅰ组(P<0.05)。S组和U组在治疗期间,组间QOL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b.组内比较:从T0到T14,S组、U组和Ⅰ组的QOL评分均持续增高,组内各个相邻时间点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睡眠质量评分a.组间比较:S组和U组的PSQI评分在T1时显著高于Ⅰ组(P<0.05),然后两组评分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在T3、T7和T14时显著低于Ⅰ组(P<0.05)。治疗期间(T1-T14),S组和U组无显著差异(P>0.05)。b.组内比较:从T0到T1,S组和U组组内PSQI评分在相邻时间点无显著差异(P>0.05)。从T1到T14,S组和U组PSQI评分呈快速下降趋势,组内相邻时间点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T0到T14,Ⅰ组PSQI评分呈下降趋势,组内任意相邻两时间点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④不良反应在治疗期间(T1-T14),与S组、U组相比,Ⅰ组嗜睡、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与U组比较,嗜睡和恶心呕吐两种不良反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于便秘、皮肤瘙痒两种不良反应,任意两组之间的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相比,S组和U组均没有出现呼吸抑制情况,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⑤穿刺点情况Ⅰ组发病率最高,S组次之,U组发病率最低,任意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相比,S组和U组均没有出现渗血渗液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质性研究本研究得出三大主题,12个亚主题,分别为:①患者接受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的原因a.对自身疾病状况具有清晰认知;b.传统镇痛模式存在明显不足②患者接受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后的体验a.疼痛控制体验好;b.不良反应少;c.穿刺成功率高,穿刺点不良情况少;d.生活质量得到提高;e.睡眠质量得到提高;f.心理获得满足③患者接受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后的不足a.医疗宣讲不足;b.护理人员缺乏;c.社会支持较少;d.灵性照护缺乏结论:(1)对晚期癌痛患者皮下自控镇痛进行超声干预后,镇痛效果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降低穿刺点不良状况的发生率;(2)超声干预能大幅改善患者的镇痛体验,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使患者的心理需求获得满足;(3)应加大医疗知识宣传力度,增加护士数量,拓宽护理干预思路,构建新型癌痛护理模式。
其他文献
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由于具有绿色、无毒害以及能耗低等特点在近些年逐渐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污染物治理技术。但目前所报道的部分光催化剂对于光谱响应范围限制在较低的波长(λ<600 nm),导致无法充分利用太阳能。而报道的大多数宽光谱响应光催化剂由于低激发能引起的较高载流子复合率以及不合适的能带位置同样限制了其光催化活性。因此,开发新型宽光谱响应、高活性的光催化剂用于降解有机污染物具有重要意义。据报道,软
光固化技术因其高效、节能、清洁、环保的优势,在涂料、油墨、光刻胶、3D打印及牙科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为解决汞污染问题,节能高效的LED光源正逐步取代传统的高压汞灯。但LED光源发射带窄,与之匹配的光引发剂的种类较少,限制了其在光固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分子结构设计,构建高效的LED光引发剂已成为光固化领域极富挑战的基础难题之一。吩噻嗪优异的光学吸收特性,易于多功能改性等优势,
20世纪以来,为了缓解持续增长的能源供应不足问题,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寻求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能量转换装置,因此开发安全高效且清洁无污染的能量转换及储存的电化学设备,将不可控的可再生能源转换为可控且易于储存的化学能源相当关键。二维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电学特性,在能量转换/储存、电催化等领域受到广泛研究。其中MXene作为一类新型的二维材料,不仅具备一般二维材料的特性,还由于其丰富的表面端基、优
随着可再生氢的快速发展,二氧化碳利用被认为是缓解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升高的一种有效途径。在CO2利用的各种选择中,CO2加氢制甲醇(CO2+3H2→CH3OH+H2O)以所谓的“甲醇经济”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甲醇不只是重要的优质燃油,并且还能够转变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和低碳烯烃,备受大家的关注。同时,该反应可被视为储氢和/或储能的一种手段。所以制备高活性、高选择性的CO2加氢制甲醇催化剂成为了全球范
环氧树脂具有优异的力学强度、尺寸稳定性以及耐酸碱等性能,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环氧树脂以双酚A型为主,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生产不仅消耗了巨量石化资源,且因废弃后直接填埋或焚烧造成大量双酚A以不同形式泄漏到生态环境中,这不符合当今社会“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国家“双碳”发展战略。同时,由于环氧树脂自身的易燃性,严重威胁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利用可再生资源,开发生物基本征阻燃环
淡水资源匮乏是社会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太阳能驱动界面蒸汽转换进行海水淡化被认为是一种有效应对淡水短缺问题的方法。局域化界面蒸发研究主要涉及光热转换,固相与液相的热传递、水分子运输等方面,光吸收材料的选择以及蒸发装置合理的结构设计是决定光热转换效率的关键。过渡金属磷化物作为一种典型的半导体材料,具有带隙窄、热稳定及结构稳定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光催化及光热催化领域,是一种潜在的理想光热转换材料
胶黏剂是一种将两种材料通过界面的黏附和内聚连接在一起的物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宇航、交通运输、仪器仪表、电子电器、机械制造、生活用品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与热塑性胶黏剂相比,热固性胶黏剂具有良好的黏结性能、耐化学性和热稳定性。然而,热固性胶黏剂的交联网络为胶黏剂带来良好内聚力的同时,也使得胶黏剂的按需拆卸和二次回收再利用成为了难题。为了实现聚合物交联网络结构的可逆断裂,在交联
目前水资源受污染是一个十分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实现高效的水分离是缓解全球的水资源缺乏和实现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膜分离技术因分离高效、操作简单等优点在多种分离技术中脱颖而出,但传统的分离膜制备中存在化学试剂污染环境、需高温/高压等特定的反应条件及制备的膜易污染等问题。仿生矿化因可在温和反应条件下制备超浸润油水分离膜而备受关注,但如何调控矿化膜的结构、提高其稳定性与抗污、抗菌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
随着化石燃料的不断枯竭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的环境能源,已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种领域。在太阳能光热转换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太阳能集热器,其最核心的元件为具有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吸收板。由涂料法所制备的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具备一定的商业可用性等特点,通常由有机树脂成膜剂和具有光谱选择性的粉体填料组成。但由于成膜树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材料科学技术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型产业转型的重要基础,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高折射率材料是在封装技术,成像技术,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的一类光学功能材料,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是科研学者们重点研究的材料科学技术之一。传统的高折射率光学材料一般根据材料的类型分为无机光学材料和有机光学材料两类,对于无机光学材料来说,虽然其具有较高的折射率,但是其质量偏大,价格高,抗冲击强度差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