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污染了环境,对于世世代代以畜牧为生的游牧民族来说草场的大片流失,土地的可用率逐年下降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内蒙古可利用的草原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末的几十年间,草地面积从6867万公顷减少到了5170万公顷,下降率为24.7﹪。这使得部分牧民不得不放弃沿袭了几千年的游牧生活,转向圈养,有部分牧民甚至彻底放弃游牧而转向农耕,从这种巨变中我们应该注意到牧民的生产方式改变的同时,导致了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多民族之间的融合、混居、杂居、民族通婚等因素的影响。国家政策作为外部作用推动了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变迁,但是政策对于少数民族的适用性往往会产生诸多疑问。建国以来的短短几十年间,牧民们开始定居,最后发展到牧民们在分到的草场上围栏放牧,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绕道而行几乎成了必走之路,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天吉太镇永红村生产四队的整个队里,都是蒙古族,他们的生活已然走向了农耕,本文中作者将沿着永红村生产四队的历史逐步论述其发生变迁的现状以及展望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