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含脂废弃物制取生物柴油的基础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uxiumu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柴油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备受关注,然而原料的高成本严重地制约了其发展。本研究以产油酵母菌和初沉污泥为研究对象,一方面,通过驯化和紫外诱变两种方式提高酵母菌脂质积累能力并将筛选出来的高产油酵母菌应用于餐饮废水的处理,在降低废水中油脂浓度的同时可通过酵母菌脂质积累制取生物柴油。另一方面以柚子皮为原材料制备固体酸催化剂催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初沉污泥脂质制取生物柴油并对酯化条件进行优化,以降低生物柴油制取成本。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通过单一油脂碳源梯度驯化可以提高酵母菌的脂质积累能力,当培养液油脂浓度从20.0g/L增加到40.0g/L时,最大生物量浓度从8.30g/L提高到了10.34g/L,单位体积培养液中酵母菌脂质产量从1.91g/L提高到了2.97g/L,单位体积酵母菌制取的生物柴油产量从1.35g/L提高到了2.08g/L。(2)添加葡萄糖不会提高酵母菌的脂质积累能力,添加5%的乙酸钠,酵母菌的脂质积累量可从37.35%增加到了41.5%。小分子碳源的添加不会促进酵母菌脂质积累和生物柴油制取。(3)通过紫外诱变可以提高酵母菌的脂质积累能力,筛选得到了一株高产油酵母菌YL13。YL13培养在油脂浓度为20.0g/L的产油培养基中与未诱变酵母菌相比,最大生物量浓度从8.30g/L提高到了11.90g/L,单位体积培养液中酵母菌脂质产量从1.91g/L提高到了3.18g/L,单位体积酵母菌制取的生物柴油产量从1.35g/L提高到了2.42g/L。(4)高产油酵母菌YL13用于处理和利用脂质浓度为20.0g/L的餐饮废水时,培养7d后,油脂去除率为71.0%,生物柴油产量可达到2.01g/L,表明通过紫外诱变的解脂耶氏酵母菌可利用餐饮废水中的油脂,在降低废水中油脂浓度的同时可通过酵母菌的脂质积累制取生物柴油。(5)以柚子皮为原材料制备固体酸催化剂催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初沉污泥脂质制取生物柴油,其最佳的催化剂HBC400-SO3H的制备条件为:400℃炭化2h,10%H2SO4溶液65℃改性1h,150℃磺化12h。(6)使用最佳催化剂催化初沉污泥脂质制取生物柴油的最佳酯化条件为:酯化温度55℃,反应时间24h,催化剂用量10.0%,醇油比(W/V)40:1。在最佳酯化条件下,最大生物柴油产率为5.17%,催化剂循环使用4次后,其产率仍高达原产率的82.4%。(7)以初沉污泥为原材料制取生物柴油的过程中,固体酸作催化剂时的原料成本仅为浓硫酸做催化剂时的1/2,能耗成本仅为浓硫酸做催化剂时的1/3。催化效率是浓硫酸催化剂的17倍。(8)初沉污泥是制取生物柴油的最佳原料。酵母菌制取生物柴油的原料成本略大于以污泥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的原料成本,以酵母菌为原料每生产1g生物柴油比以污泥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多消耗6.9kWh的能量。时间成本是污泥制取生物柴油的3倍。
其他文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富裕等方
消费者渴望获取有价值知识内容的需求刺激了知识生产者通过知识生产逐利的意愿,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知识付费模式的产生。知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直接的市场交
近年来,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人居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日益增长的生活污水循环利用成为急需解决的生态问题。而农村中拥有大量的农田,其作为一个湿地系统可对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尾水进行消纳。开发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尾水的稻田高效利用技术,不仅能解决大量尾水排放入河道污染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为实现宜居乡村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以调研常熟市罗墩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尾水时空分布情况、村落分布、尾水
网上电信营业厅是指电信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技术,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原来需要在营业窗口才能实现的服务,如业务受理、业务查询、咨询、投诉受理、缴费等功能,从而使电信服务
根据对白三叶草草坪地的系统调查,研究了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aturalis Jakovlev)及其天敌种群动态,并用相关系数分析法寻找控制中黑盲蝽数量变动的关键天敌因素。结果表明:
在我国医疗环境日益复杂、医患纠纷频发的背景下,医务社会工作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从专业发展水平上来看,医务社会工作仍处于初级发展
国内涂料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较低,提出应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从最容易见成效的薄弱环节入手,使涂料企业信息化取得成效的建议.
看了本刊2003年第三期"运营维护"栏目<从一起断纤故障谈二纤单向通道保护自愈环的缺陷>一文,笔者想就该文所阐述的一些观点提出不同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