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血小板无力症(GT)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和形态多正常,但表现出对胶原、花生四烯酸和ADP等生理性激动剂的聚集反应低下或缺如,对瑞斯托霉素的反应正常。患者自幼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等部位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不同患者之间的出血情况差别很大,甚至随着年龄增长,同一患者的出血症状也会有所改变。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纯合突变患者多见于近亲结婚的家庭。ITGA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血小板无力症(GT)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和形态多正常,但表现出对胶原、花生四烯酸和ADP等生理性激动剂的聚集反应低下或缺如,对瑞斯托霉素的反应正常。患者自幼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等部位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不同患者之间的出血情况差别很大,甚至随着年龄增长,同一患者的出血症状也会有所改变。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纯合突变患者多见于近亲结婚的家庭。ITGA2B和ITGB3基因均位于17号染色体长臂,分别编码α Ⅱb和β 3亚单位。血小板无力症患者存在ITGA2B或ITGB3基因突变,会导致α Ⅱb β 3质或量的缺陷,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疾病的突变数据库在不断更新中,目前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http://www.hgmd.org)总共列出了 236个ITGA2B基因突变和170个ITGB3基因突变。目的:统计和分析血小板无力症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和不同类型GT患者之间的出血严重程度,探索影响临床特征异质性的因素。对血小板无力症家系中的患者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进行ITGA2B和ITGB3的测序,并进行家系验证。分析GT患者的出血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联。对突变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功能预测和遗传学分析,描述中国GT患者的分子学特征。方法:使用病历查询和随访的方式记录104名血小板无力症患者的基本特征、实验室检查、出血部位和严重程度等。出血严重程度使用WHO出血分数评价体系。根据性别、年龄和不同GT类型进行亚组分析,比较各组间患者的出血分数。对ITGA2B和ITGB3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剪接位点和相邻的内含子区域,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完成后对结果进行分析,所有的突变位点使用sanger测序在家系内验证。对新发现的位点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致病性预测。使用单倍型分析的方法分析两种重现性突变是否参与“建立者效应”。结果:患者自幼表现出中至重度的出血,诊断时的中位年龄为5岁。最常见的出血部位依次为皮肤出血、鼻衄、牙龈出血。女性患者出血症状明显比男性患者严重。多数患者为Ⅰ型血小板无力症,其次为Ⅱ型和Ⅲ型,三组患者之间的出血分数无明显差异。对54名GT患者基因检测并进行家系验证,发现了 56个基因突变(其中ITGA2B 35个,ITGB3 21个),包括个29错义突变,11个无义突变,7个剪切位点突变,9个移码突变。不同突变类型和基因型的患者,出血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有18个突变为新报道的突变,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9个位点被认定为“致病性变异”,9个为“可能致病性变异”。ITGA2B基因上的c.2333A>C和c.1750C>T分别在16和10个无关家系中检测到。通过单倍型分析,存在c.2333A>C突变的多个家系患者拥有部分相同的单倍型,表明这些家系可能来自于同一祖先,而c.2333A>C可能起“建立者效应”。结论:本研究展示了目前我国最大的血小板无力症患者的临床队列。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出血,出血类型多样。出血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与性别有关,与基因型和疾病分型无关。在54名患者中,共发现56种本疾病相关突变。本研究新报道了 18种新突变,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认定为致病性变异,丰富了疾病突变谱。16个家系的单倍型分析显示ITGA2B基因中的c.2333A>C突变可能起“建立者效应”的作用,即这些家系可能来自于同一祖先。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全世界最常见最多发的骨关节系统疾病,其发病率一般随着人群年龄增长而增高,其最主要的病理在于诸多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硬化,且软骨受损后本身再修复能力不足,几乎无法实现自我修复,因此导致大量晚期OA患者关节功能受损,不得不接受关节置换手术,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新兴证据表明,小分子核糖核酸(Mic
一、研究背景腰背痛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类正常日常生活。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导致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髓核细胞及分子水平异常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具有调节功能的非编码RNA的异常表达近年来获得了广泛关注。既往研究报道miR-150-5p在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中低表达,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长非编码RNA PART1及LINC011
第一部分目的:描述中国人群中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pAL)的临床特征、诊治现状和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确诊的初治pA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660例pAL患者,在2007年至2014年之间和2015年至2019年之间,分别确诊了 168例(25.5%)和492例(74.5%),起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3(1-363)个月和9(1-23
背景和目的抗磷脂综合征(APS)是由抗磷脂(aPL)抗体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目前APS的诊断采用的仍为2006年修订的分类标准,其中临床标准只纳入了血栓事件和病理性妊娠两项。血小板减少是除上述两项表现外最为常见且重要的APS临床表现之一,近期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将血小板减少加入APS分类标准中。然而APS相关血小板减少仍有许多问题尚无定论,如APS伴血小板减少患者有何临床特征,与APS临床表现
背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重症哮喘患者呼吸道症状重,常有持续的气道高反应性、不可逆的气流受限及严重的气道重塑,是哮喘致残、致死的最主要原因。支气管热成形术(BT)是一种应用于哮喘领域的非药物治疗技术,可利用射频能量消融气道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BT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其潜在的作用机制目前并不清楚。目的探讨BT对重症哮喘患者气道反应性和气道重塑的影响,并研究气道反应性和
目的:调查老年社区居民衰弱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索炎症及氧化应激指标与社区老人衰弱和功能状态的相关性,探索多种类型生物标志物组合对衰弱诊断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6月至2018年9月北京某老年社区230位居民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75岁;(2)慢性病及功能状态稳定,无急性疾病情况;(3)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中重度失能,日常生活能力(ADL)<4分;(2)
研究目的观察应用艾塞那肽与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体重、血压、血糖、血脂代谢指标、肝肾功能、炎症因子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影响,探讨艾塞那肽是否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于北京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
背景与目的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在我国主要为腹泻型IBS(IBS-D)。本病诊断依据罗马标准,腹痛和腹部不适是罗马Ⅲ诊断标准中的主要症状,我国IBS患者有22.4%~84.3%仅有腹部不适而无腹痛;罗马Ⅳ将“腹部不适”从IBS的诊断标准中删除,对我国IBS的诊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尚不清楚腹痛和腹部不适是否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背景: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进行性致死性肺部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型及分子机制尚不清楚,也缺乏敏感或特异的可用于进行IPF疾病诊断、疾病进程及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标志物。有必要进行大规模多中心研究,以更好地了解中国IPF患者的流行病学信息、临床特征、诊断、疾病进展及治疗情况,并收集生物样本,以进行IPF的分子生物及基因等研究。
研究背景:心力衰竭由于其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和发病机制不明确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是导致心衰发生的常见因素之一。近年来,氧化应激在心衰的发病机制中成为研究的热点。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体内RNA的氧化与多种老年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是RNA氧化与心衰的发病机制是否有关目前尚不清楚。探索RNA氧化及其抑制机制参与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具体参与机制,有助于阐明心衰新的发病机制,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