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一种新型的动物饲料添加剂,那西肽在畜禽和水产养殖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不规范使用或过度使用可能导致那西肽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严重,甚至超标,从而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危害。本研究分别基于分散固相萃取法和碱水解法,建立了高效、灵敏与可靠的测定饲料中那西肽含量和动物组织中那西肽残留的分析方法,为那西肽的分析测定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手段。建立基于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动物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新型的动物饲料添加剂,那西肽在畜禽和水产养殖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不规范使用或过度使用可能导致那西肽在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严重,甚至超标,从而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危害。本研究分别基于分散固相萃取法和碱水解法,建立了高效、灵敏与可靠的测定饲料中那西肽含量和动物组织中那西肽残留的分析方法,为那西肽的分析测定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手段。建立基于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动物饲料中那西肽的分析方法。试样经乙腈-0.1%甲酸水溶液(8:2,v/v)提取,然后采用Silica填料作为吸附剂进行分散固相萃取,离心后,过膜上机检测。使用乙腈和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含0.1%甲酸)作为流动相,那西肽经Agilent Poroshell 120 EC-C8色谱柱(250 mm×4.6 mm i.d.,4μm)分离,等度洗脱。结果表明,那西肽在50~1000μg/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大于0.999。在0.5、2.5和5.0 mg/kg三个浓度添加水平下,五种动物饲料样品中那西肽的批内回收率在78.5%~96.8%之间,批间回收率在84.9%~94.2%之间,批内和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5%,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在17~35μg/kg和50~100μg/kg范围内。该方法的选择性好,准确度和精密度高,适用于实际动物饲料中那西肽的常规检测与监测。基于碱水解的原理,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间接测定动物组织中那西肽残留的分析方法。鉴于那西肽在电喷雾电离和大气压化学电离条件下均不能电离,而那西肽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可以生成多种小分子化合物,其中,4-羟甲基-3-甲基吲哚-2-甲酸(HMIA)片段在电喷雾电离模式下具有良好的质谱信号。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测定HMIA实现对那西肽的间接分析。组织试样采用1 mol/L氢氧化钠溶液水解,正己烷除脂,MAX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和富集,吹干洗脱液,残渣用50%甲醇水复溶,过膜上机检测。采用乙腈和水作为流动相,目标物经Phenomenex Luna C18色谱柱(150 mm×2.1 mm i.d.,5μm)分离,梯度洗脱,在电喷雾电离负离子模式下进行多反应监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2~500μg/kg的浓度范围内,那西肽的浓度与HMIA的色谱峰面积之间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大于0.99。在2(4)、10、20和30μg/kg四个浓度添加水平下,那西肽在五种动物组织(猪肉、鸡肉、鱼肉、鸡肝和鸡肾)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5.3%~108.0%,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5%,检测限为0.7~1.5μg/kg,定量限为2~4μg/kg。该方法科学、灵敏、可靠,选择性高和实用性强,可有效监测动物性食品中的那西肽残留,有利于那西肽的药代动力学和残留消除的研究。
其他文献
胚胎着床和蜕膜化是早期妊娠小鼠子宫中两个极为重要的过程。抑瘤素M(Oncostatin M,OSM)属于白细胞介素6(IL-6)家族的一员。OSM与白血病抑制因子(LIF)信号有关并在第5天小鼠子宫中表达。但是OSM在早期妊娠小鼠子宫中的表达、定位、功能及调节仍然未知。原位杂交结果显示,Osm和Osmr(Osm特异性受体)主要在妊娠第1至4天小鼠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表达,第5天主要在胚胎周围的基质中
本研究建立了吡喹酮及其主要代谢物4-羟基吡喹酮(含异构体)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离分析方法,并探讨了它们在黄鳝体内的药动学及残留消除规律,为制定吡喹酮在水产品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提供理论依据。建立LC-MS/MS法同时检测黄鳝血浆和肌肉中吡喹酮、反式-4-羟基吡喹酮和顺式-4-羟基吡喹酮残留分析方法。以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目标分析物采用C18(150 mm×2 mm
副流感病毒5型(Parainfluenza virus 5,PIV5)是引起哺乳动物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且呈世界性的分布,在我国亦出现了流行的趋势。PIV5基因组大小为15246 nt。从3’端到5’端一共编码生成7种常见结构蛋白:NP、V/P、M、F、SH、HN、L。PIV5的宿主较多,可以感染包括犬、虎、豚鼠、貉、貂等哺乳动物。此外PIV5常与其他病原一起混合感染,单一感染的情况不多见。
无血清全悬浮MDCK细胞培养H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旨在克服鸡胚及贴壁细胞在禽流感疫苗生产中的缺陷而建立的一种培养方式,然而目前无血清全MDCK细胞培养H9亚型禽流感病毒工艺尚未成熟,因此本文对培养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工艺进行探究,为建立和优化细胞生物反应器大规模生产禽流感疫苗工艺提供试验数据支持和借鉴。本研究首先在摇瓶中探究MDCK-sus细胞无血清全悬浮培养生长特性,感染参数对病毒增殖的影响,AI
经典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经典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接触性热性传染病,在我国又被称为“烂肠瘟”。CSFV以猪为唯一宿主,感染猪只以发病急、持续高热、全身出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该病的传播性强且感染猪只的病死率高,是国际兽医局(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
H5N1和H7N9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HPAIV)不仅严重影响了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还对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目前禽流感病毒的防控主要依赖于全病毒灭活疫苗,大多采用鸡胚工艺进行疫苗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生物安全威胁,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禽流感候选疫苗。本研究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了
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CD)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引起的一种多种属动物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患病动物通常表现为双相热、胃肠道与呼吸道损害,严重的会发展至神经症状甚至死亡。CDV的感染对不同年龄不同种属动物的致死率不同,其中对未免疫疫苗的家养宠物幼犬致死率高达80%,对于家养犬科宠物如宠物犬、貂或经济动物雪貂,以及其他野生动物如大熊猫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鸡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IB首次爆发于上世纪30年代,现今已在全世界范围流行,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IBV众多血清型之间仅存在部分交叉免疫保护性,免疫失败的现象频繁发生。因此,对IBV流行毒株进行调查研究,筛选理想的毒株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T.gondii)是专性细胞内寄生性原虫,其生活史的各阶段均有感染性。猫是弓形虫唯一终末宿主,可广泛寄生于人和其他恒温动物,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带来很大危害,是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宿主的免疫状态不同,所导致的弓形虫感染情况和临床结果也具有较大差异,常表现为隐形感染状态,严重者会因中枢神经系统和全身性的播散、损害而死亡。弓形虫具有嗜神经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