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活跃的组分,其较小幅度的变动,都可导致大气中CO2浓度的剧烈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本研究以我国北方荒漠、草地、灌丛和森林生态系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活跃的组分,其较小幅度的变动,都可导致大气中CO2浓度的剧烈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本研究以我国北方荒漠、草地、灌丛和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植被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结合气候、土壤和植被群落特征等因素,讨论不同生态系统及区域尺度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因素。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内各生态系统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其中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其次分别为灌丛和草地,荒漠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2)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在荒漠生态系统中,土壤分形维度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年均降水量和群落丰富度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温度和土壤pH显著负相关;灌丛生态系统中,各环境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年均温度和土壤pH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分形维度显著正相关。区域尺度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年平均温度、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与年平均降水量、土壤分形维度、植物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植物多样性没有显著的相关性。(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不同生态系统中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土壤质地和群落丰富度是荒漠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导因子;年均温度、年均降水量和土壤pH是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导因子;植物多样性和植物丰富度是灌丛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导因子;年均温度、植物多样性和土壤pH是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导因子。(4)方差分解表明,区域尺度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受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植被群落组成的共同影响。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土壤pH和土壤质地是区域尺度下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在区域尺度下考察了我国北方自然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为区域及全球尺度碳循环研究和土壤碳库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支持。
其他文献
厚厉螨科(蜱螨亚纲:中气门目)是自然界有机物的分解者,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分类研究较为活跃,但目前主要集中在斯洛伐克、土耳其、印度、日本、伊朗、俄罗斯、
菊粉是一种贮藏性多糖,是近年来科学家重点研究的糖类之一。菊粉主要存在于菊科植物中,尤其在菊芋中含量最高。菊粉可以被菊粉酶水解成果糖或低聚果糖。菊芋具有极强的耐寒能
杉木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由于人们盲目追求速生丰产、不断扩大造林面积,出现了严重的纯林化、集约化、大面积集中连片和多代连栽等现象,从而造成杉木林地力衰退
基层政府处于国家机构中服务群众的基础性位置,通过实行绩效管理能够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关于基层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吕良镇人民政府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丰富经验,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搜集整理,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政府绩效管理的研究成就并加以借鉴。基于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对于政府绩效管理的相关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对绩效、政府绩效管理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
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中脑黑质部位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残存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胞浆内α-synuclein的
江南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 var.cyclolepis)隶属松科(Pinaceae)油杉属(Keteleeria),是我国特有常绿大乔木,是山地造林、用材林和园林绿化的理想树种。本文通过对2个试验
化石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两大全球性问题已伴随着经济发展随之而来,而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光解水技术是将低密度的太阳能转化为可储存的绿色氢能源,该技术对于解决
酵母细胞中GCN(general control non-derepressible)系统是细胞遭受氨基酸饥饿时,启动的抑制蛋白质翻译起始的作用机制。氨基酸不足时,定位在核糖体上的GCN20-GCN1复合体和eI
NeuroD6是神经源性分化蛋白NeuroD蛋白亚家族中的一种转录因子,属于bHLH分化因子中的一员,它可以和E-BOX结合并启动下游基因的转录。NeuroD家族在胚胎期脑组织发育及成体动物
关节作为机器人本体的核心结构部件,不但是机器人完成灵活动作的动力源泉,而且是保证多机之间的柔顺性,人机协作安全性的可控关键结构点。传统的纯刚性机器人关节虽然可以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