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以模拟人的控制行为为出发点的智能控制方法成为当代控制理论与应用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专家控制等为解决这类控制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而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模拟人的控制行为为出发点的智能控制方法成为当代控制理论与应用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专家控制等为解决这类控制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而可拓学的出现和发展为描述和研究智能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可拓控制是智能控制的一个新分支,从方法上看,可拓控制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控制方法,这种特点使它既能用定性分析把握控制过程中各对象质的规定性,也能用定量分析来补充说明事物的质变中量与度的概念,为处理控制过程中的各种矛盾问题提供了恰当的模型。
在控制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某一理论的正确性及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需要一个按其理论设计的控制器去控制一个典型对象来验证。而倒立摆就是这样一个被控制对象,它相当复杂,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高阶次、不稳定、多变量、非线性和强耦合系统,在控制过程中,它能有效地反映诸如可镇定性、鲁棒性、随动性以及跟踪等许多控制中的关键问题,这些特点使它成为人们深入学习、研究和证实各种控制理论的有效实验系统和比较基准。因此,论文以深圳固高公司的直线一级倒立摆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可拓控制算法的研究和实验。
在论文中,首先就是以可拓学基础思想为指导,详细介绍了可拓学的理论框架、基元概念、可拓变换、可拓集合和关联函数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入可拓学中解决矛盾问题的一些思想与理论运用于解决控制中矛盾问题的观点,详细的论述了可拓控制的基本内容,包括可拓控制的基本概念、可拓控制器的结构和原理以及可拓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其次,论文论述了直线一级倒立摆的系统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并建立了倒立摆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及其在平衡点线性化的方程。在参考了相关资料后,给出了应用于直线一级倒立摆系统的可拓控制算法并进行仿真,此外还与其他控制器比较控制效果,并对倒立摆系统的可拓控制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新的可拓控制算法,仿真并应用于实物倒立摆,验证有效性。
其他文献
记录仪是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检测和记录的工具,是生产自动化系统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二次仪表。多功能无纸记录仪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功能强大、存储容量大等优点。本课题主要研究基于嵌入式系统在多功能无纸记录仪中的运用。研究的多功能无纸记录仪系统采用ARM9系列的S3C2410处理器,以Windows CE作为嵌入式操作系统,使用了超大容量的Flash芯片作为存储。进行了多功能无纸记录仪的硬件设计
电动舵机系统作为飞行器的执行机构,是飞行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种高精度的位置伺服系统。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设计一个动态性能好、鲁棒性强的电动舵机控制系统。
车辆路径优化问题(VRP:Vehicle Routing Problem)是具有多个约束条件的组合优化NP难题,是在控制科学、优化学说以及运筹论及其相关学科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其较难使用一般的算
印刷技术发展到今天,纠偏控制已经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解决卷材在运行过程中的偏差,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纠偏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工作稳定,操作简单的新型纠偏系
在电力工业领域中,集散控制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仿真培训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进步的促进下,为适应对大型工业过程及其集散控制系统(DCS)进行分析、优化和训练的需求,国际上DCS的全范围仿真正在向所谓“虚拟(Virtual)”技术方向发展。虚拟DCS是相对于在过程工业系统中运行的真实DCS(Real DCS)而言的,是在开放平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将真实DCS在非DCS的计算机系
三电平逆变器有着大容量,耐压等级高,输出电流谐波含量少,开关损耗小等诸多优点,是高压大功率场合非常理想的选择之一。但是,三电平逆变器也有着无法避开的缺陷——中点电位平衡问题。三电平逆变器中点电位的不平衡会导致在输出电压中出现低次谐波,造成电压畸变,严重降低电能质量。同时,中点电位的不平衡还会增加功率开关管和直流母线侧的电压应力。所以,三电平逆变器的中点电位平衡问题成为了各国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本文主
随着精益生产模式的推广,中小企业对生产线自动化设备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因此,加强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特别是轴承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目前市场上流通的诊断仪大多是基于故障的振动信号,需加装价格昂贵的加速度传感器头,这会破坏设备的原有结构、增加成本,且系统对复杂背景下的情形识别精度不高,采用的技术过于简单。本文利用易于采集成本低的轴承故障音频信号、性价比高的数字处理器芯片DSPs(Dig
本文对基于泳池报警系统的三维重建进行了研究。在计算机视觉中,计算目标物体到摄像机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景物目标三维重建的关键。基于散焦图像的测距方法(DFD)是近年来
随着图像复原理论的不断丰富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码相机的防抖系统逐步开始由传统的机械式转变为电子式。同时,由于良好的实时性及稳定性,基于硬件实现的图像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