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社群结构及其日活动规律——兼论全雄单元的形成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2月至2005年8月,我在陕西省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村对西梁群金丝猴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研究,该群在投食期间分为投食群和非投食群两部分活动,常年活动于的西梁海拔1400-2400m之间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通过个体识别,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不同年龄-性别组,依研究内容和客观条件分别采用随机取样法、扫描取样法、焦点动物取样法,应用瞬时记录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投食时和非投食时猴群的社群结构及其活动规律进行数据收集。结果如下: 西梁群由一雄多雌社会单元(One-male unit,简称OMU)和全雄单元(All-maleunit,简称AMU)两种基本结构单元组成,全群包括12个OMU和2个AMU,总计150余只。2004年全群由12个OMU、1个AMU组成,总数130余只,成年性比(雌:雄)约为3.58∶1(0-8∶1),成年雌猴与婴猴的比例(雌:婴)为2.53∶1;2005年全群由11个OMU、2个AMU组成,总数150余只,成年性比约为4.91∶1(3-11∶1),成年雌猴与婴猴的比例约为2.25∶1。 社群中各OMU的大小不等,最小的只有4只,最大的达28只,平均为11.3只。OMU的组成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OMU的平均大小2004年为10.17±4.24只,2005年为12.55±6.05只。引起OMU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个体的出生和死亡、个体在社会单元间的迁移、单元解体及新单元形成。发生迁移的个体包括青少年雄猴、亚成年和成年雌猴。OMU的变化最终导致社群大小和结构的变化,主雄替换、青年雌猴在OMU间的迁移可能是近亲繁殖避免机制的行为表现。 AMU常活动于猴群外缘。AMU成员常靠近OMU内的雌猴,OMU主雄对AMU成员有警戒与驱逐行为,阻止AMU成员的靠近。研究期间观察到一例青少年AMU形成,根据观察结果,描述了该AMU的形成过程。通过个案描述,分析了西梁群AMU与OMU间的相互关系及AMU的形成。 西梁群金丝猴的日活动节律和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规律反映了其秦岭生境的适应。其昼间各种行为依所占时间比例依次为:取食(34.64±1.70%)、休息(26.83±1.69%)、理毛(11.58±0.96%)、移动(18.93±1.08%)和其他行为(8.02±0.82%)。金丝猴群在清晨醒来就开始活动,经短距离(约100-500m)移动后开始第一次取食,直至中午;中午时分进入集体休息期,大约休息2小时;之后开始第二次取食,边觅食边移动,直到近黄昏时停止移动并选择夜宿点,天黑后进入夜间睡眠。取食和休息是昼间活动的主要行为类型,在每天的上、下午各有一个取食高峰、每天中午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集体休息期。昼间各行为类型所占时间比例在不同年龄-性别组间,及同一年龄-性别组的个体在不同季节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反映了金丝猴为适应栖息环境,形成了相应的活动时间分配对策。
其他文献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位于广元青川县西北角,区内物种资源丰富,有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科研价值和生态旅游价值,被世界自然基金会评定为A级保护区。目前,唐家河在
现今自然界中已知的生物矿物有很多种,其中一半以上为含钙矿物,它们主要是构成无脊椎动物的外骨骼的碳酸钙和构成脊椎动物骨骼的磷酸钙。这些生物矿物是在特定生物和地质环境下
河北省军屯金矿位于迁安市建昌营镇军屯-三家村北,是已探明的中型金矿床。大地构造上位于冀东幔枝构造核部残留拆离滑脱层-侏罗纪上叠断陷盆地成矿亚区冷口盆地南端(冷口断裂
当下我们面临着振兴民族设计的严峻考验,我们需要回到民族文化中,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与设计的审美思想,从中寻找出能体现中华民族智慧的造物特色。本文从设计审美
黄铜矿自形晶发现于杏树台矿区,其位于内邱县獐么乡里头沟—杏树台和侯家庄乡满开峪一带,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赞皇隆起的南部。矿区主要出露新太古界赞皇群石家栏组,变质岩系总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是天山、车排子凸起、四棵树凹陷、沙湾凹陷交汇区。中生代发育艾卡断裂、红车断裂、南安-南玛断裂,形成南安集海-南玛纳斯-车排子凸起弧形断块。弧形断块
英旺油田延长组油层勘探开发历程近30年,只在最近几年勘探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探明观亭、庙湾两个富油区域,控制含油面积约40km2,控制地质储量约1600万吨,已钻井近400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