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活性炭强化去除黄浦江上游原水中有机污染物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8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以黄浦江上游水源为原水的各水厂水质达标为研究目标,开展粉末活性炭强化常规工艺及突发水质污染应急处理研究,通过粉末活性炭最佳炭种、最佳投加量、最佳吸附时间等试验确定粉末活性炭应用的最佳工艺参数,并分析了投加粉炭对后继净水系统的影响,建立了粉末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等温线以及吸附动力学模型等,阐述粉末活性炭吸附机理,为选炭提供指导作用。   试验结果表明,粉末活性炭对黄浦江上游原水中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吸附去除作用。通过炭种比选试验,从性价比、产量、炭源等因素综合分析,最终选定竹质炭为最佳炭种,最佳投加量为10~15mg/L左右。生产性试验表明,当原水CODMn<5.7mg/L时,投加10mg/L以上竹质炭可使出水CODMn低于3mg/L。投加5-10mg/L粉末活性炭对沉后水和滤后水浊度和余氯影响不显著。   通过模拟不同强度突发酚污染事故粉末活性炭应急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竹质炭对苯酚具有更好的吸附性能。当酚超标0.5倍以下,可以通过强化混凝去除;当酚超标3~17倍,投加10~40mg/L竹质炭强化常规处理后出水可达标。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都能较好地描述苯酚在竹质炭上的吸附过程。竹质炭对苯酚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PAC炭种、投加量、苯酚初始浓度、原水水质都能影响PAC对苯酚的吸附量和吸附动力学常数。   最后,通过对粉末活性炭孔隙、比表面积等结构特征与原水溶解性有机物的分子量分布、亲、疏水性和苯酚的分子特性的匹配关系,较好地阐述了粉末活性炭吸附机理。研究表明,黄浦江上游原水主要以小分子溶解性有机物为主。粉末活性炭中孔越发达,越利于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去除;而苯酚主要吸附在微孔区,对于中孔发达的椰壳粉末活性炭可能由于中孔吸附了大量有机物,影响了苯酚在颗粒内的扩散,阻止苯酚进入微孔。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HRB500钢筋的研究开发现状,并通过试验对HRB500钢筋粘结锚固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内容包括:   设计并完成了66个直锚试件的拉拔试验,通过对试件的极限荷载与
饱和砂土液化特性一直是岩土工程界广为关注的问题。动三轴试验中试样制备相对容易、试验设备具有普遍性,因此,动三轴试验依然是研究饱和砂土液化特性的有效试验手段。影响饱
软土地基加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地基处理过程中,正确认识软土加固作用机理与加固效果是软土加固与施工控制的关键问题。针对皖江城市带特定的工程地质条件,本文通过理
基础隔震技术因其在实际地震中展现出的优异的抗震性能,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工程结构抗震,是目前世界上应用的比较成熟的一种减震控制技术。同时,由于具有减震效果好、施工
为了确保工程建设安全、经济、顺利地进行,要求结构在建造过程中按照客观条件确定经济合理的施工顺序。有必要针对大型空间钢结构进行施工全过程模拟分析以了解结构在施工阶
本文在对已有纤维复合材料约束混凝土柱的轴压性能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后,本文通过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了碳纤维(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CFRP)布条带约束型钢
填埋场垃圾渗滤液所含污染物质种类繁多,高COD和高NH3-N是其主要特征,且水质变化大,若不妥善处理,将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微波催化氧化技术因其处理效果稳定、成本低、
路基的沉降可靠度在道路工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解决软土路堤沉降可靠度问题,是高速公路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所在。土体是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性质表现出很大的变异性。大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刚构)桥施工方便、跨越能力强、适应能力强、造价经济等多方面的优势,在100~300m跨径中广泛使用。但经过近30年的工程实践,连续梁(刚构)桥在使用中的各种问
再生混凝土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混凝土材料,实现了对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符合国家人与环境相互和谐发展的理念。但是再生混凝土相对普通混凝土,其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