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浮游植物的丰度、多样性入手,结合深度、水温、盐度、浊度、溶解氧、光量子等环境数据,以及对浮游植物有影响的流速、贻贝养殖等,探讨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探明了枸杞岛海域全年的浮游植物群落的特征变化规律,明确了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年度变化趋势,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浮游植物和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得出了浮游植物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根据不同的生境,对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对比,明确了各生境之间的区别。
从2009年7月开始,隔月对枸杞岛海域进行了为期1年的取样调查,至2010年7月共涉及浮游植物取样站点10个,其中常规站点7个,分别属于4种不同的生境(沙滩、海藻场、岩礁和贻贝场生境),通过实验室显微镜计数,获得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数据,枸杞岛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117种,其中硅藻种类109种,占总物种数的93.2%,甲藻8种。年平均丰度为57.3×105cell/m3,多样性指数在1.48-2.48之间,平均为1.86。以2009年9月的物种数最多,为98种。9月份的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也最高,为262.1×105cell/m3。全年浮游植物以尖刺菱形藻最为突出,尖刺菱形藻的平均丰度最大,达到32.6×105cell/m3,占所有物种7个月总丰度的60.6%,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远远超过丰度比例第二位的中肋骨条藻,为8.7%。而尖刺菱形藻主要爆发在2009年9月,达到了198.4×105cell/m3的峰值,占9月份物种总丰度的78.0%,占全年尖刺菱形藻总丰度的86.9%。
常规调查的7个站点中,针对不同的生境,浮游植物的分布也有所差别。浮游植物丰度在岩礁生境最高,海藻场最低。各生境所包含的物种数在53-68.5之间变化,相差不大。物种多样性在贻贝场和贻贝场外对照点最高,其次为沙滩生境,海藻场最低。
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全年浮游植物物种数据和环境数据进行典范对应分析,发现水温是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最大的影响因子。丰度占绝对优势的尖刺菱形藻受水温和浊度共同影响。而在水温适宜的条件下,受到盐度的限制,同时尖刺菱形藻一直受到浊度的影响。
当地有大面积的贻贝筏式养殖区,养殖品种主要有紫贻贝和厚壳贻贝,其中以紫贻贝为主。养殖面积达11820亩,有750名养殖渔民参与生产,2010年紫贻贝的产量为37000吨。贻贝一般在8月底开始放苗,12月到次年2月由于水温较低,生长缓慢,重量基本保持不变,3月到7月为快速增长阶段,到9月所有贻贝都会收割完成,同时放养新的幼苗。贻贝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滤水作用摄取水体中的有机碎屑和浮游植物,本文通过7个月份,三个站点(贻贝场内站点一个,贻贝场外近岸及远离岸边站点各一个)的对比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得贻贝对浮游植物的丰度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再通过冗余分析,以贻贝为单变量得出贻贝只对浮游植物的物种数和多样性有多影响。调查中在2009年7月和2010年7月针对所有贻贝养殖区域设置了7个采样点,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中贻贝养殖区内站点3个,贻贝养殖区外近岸和远岸站点各2个,同样进行主成分分析,验证了贻贝养殖对浮游植物丰度影响不大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