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最后三个王朝,北京城作为它们的都城,历经500多年的改建、修缮、扩建而成,形成是四重城-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的城市格局,塑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封建帝都,是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的都城发展的巅峰之作。中轴线是北京城的脊梁,城墙是骨架,两者共同构成城市的整体结构。城墙与城门以其宏伟的尺度、完美的布局、精湛的工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规划、军事防御、礼仪制度和精美建筑形象的集中体现。城门是北京城的标志与象征,是人们感知、体验北京极具地域特色的重要历史文化节点。西直门是北京内城诸城门中,除现存的正阳门以外规模最大的城门,也是除了现存城门外存留时间最久,形制与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城门,同时也与东直门一起为北京城仅有的方形瓮城的城门。本文以开头先阐述了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的选题背景。接下来以历史文献为线索,现场调研现存城门建筑并综合参考与城门相关历史研究及图档、大式建筑的相关制度、古建筑的营造技术等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归纳分析、借鉴应用、个案深入分析等方法对明清北京城与城门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其次,以历史发展的脉络研究北京城的营建过程,进而从北京城防御的角度阐述了北京城墙与城门的构成要素,并详细了的介绍北京城这些防御设施的设置,数量、规模以及他们设置的目的与作用。再次,对西直门城门进行研究,通过研读历史文献,对西直门的名称的由来、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考古发现等进行研究,理清西直门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对明清时期西直门的历史环境包括该地区的街道坊巷以及周边的重要建筑与节点进行研究,清晰明了地阐述西直门地区的历史环境,并介绍了西直门城门在封建社会帝都中的功能与作用。然后,对西直门城门的构成要素进行详细论述,主要包括城门的总体布局以及城门的构成要素:瓮城、城楼、箭楼、闸楼、关帝庙、护城河和城门桥在总体布局中的位置,对城门的构成要素的建筑形制、建筑规模、建筑高度、建筑形态进行详细的研究。最后,根据前面研究的西直门的历史资料和地理环境特点与城门构成要素的具体细节,介绍对历史建筑复原的依据与方法,遵循古代建筑营造技术以及清工部工程做法,对西直门城门的总体布局以及各个单体建筑进行研究,并对其建筑形制、斗口制度、梁架布置、构造特点以及建筑整体的所有信息等进行复原研究,研究包括总体布局、单体建筑、细部尺寸以及生成的过程,并对这些研究的成果进行展示。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北京城与城门的历史并对西直门城门复原研究,可以了解当时该地区的文化交流状况,城门及周边地区风貌,西直门历史发展脉络,城门相关建筑制度。系统地研究了西直门历史环境、总体布局以及城门各个单体的形制、斗口制度、构造特点、梁架布置等,并对其进行复原研究。将城门建筑的形制规模等信息通过研究的过程与成果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丰富西直门城门的图文史料,将前人的研究成果立体化、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