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社会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可以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加速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挖潜,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改善农村居民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因此,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农户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是完善农村居民点整理政策的主要依据,也是加快农村居民点整理实施进程亟待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借助计划行为理论,探讨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农户行为意愿,进而识别促进与制约农户意愿的关键因素,为保障农户权利和保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顺利开展提供政策参考。本研究基于对研究区域农户的问卷调研数据,将社会心理学中的计划行为理论引入到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的研究中,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从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计量分析,从内在心理特征角度分析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行为意愿,识别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的主要因素,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感知行为控制这三大方面揭示农户心理决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行为态度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有正向显著影响。其中,养老保险提高和医疗卫生保障对农户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在行为态度中农户更注重参与后的养老保险和医疗卫生保障的提升;就业情况改善显著影响农户意愿的提高,农民希望通过参与整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与条件;交通条件的完善、居住环境的改善和住房面积的增加均是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民意愿的因素。(2)主观规范越强,农户意愿越高。村干部支持影响力最大,农村居民点整理依靠村集体主导开展,因而作为政策执行者的村干部,他们的意见被农户视为最重要规范;另外,农户对政府提倡的政策表现一种尊重和服从;作为农户主要的社会关系网络,亲戚朋友和邻居的意见支持正向显著影响农户意愿,农民的行为决策和亲戚朋友、周围邻居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与趋同性。(3)感知行为控制显著影响农户意愿。其中,补偿方式合理性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意愿,补偿方式的合理性提升,农户意愿相应提高;单一的补偿方式与较低的补偿标准会大大削弱农户意愿,而补偿方式多元化、补偿标准合理化有利于提升农户参与意愿;生活习惯的改变、日常消费支出的增加、面临重新就业、政策无法兑现和资金不足等因素都降低农民参与整理的积极性。(4)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与感知行为控制三种潜变量之间相互显著影响。其中,行为态度与感知行为控制之间影响力最大,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持积极态度的农户愿意为其准备更多的条件,因而对参与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感知行为控制会相对较高;而感知控制比较高的农户强烈期待一个美好的居住环境,对参与整理的态度也更积极。(5)根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户意愿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从微观政策设计与宏观政策完善两方面为提升农户意愿的激励性对策提供参考。在微观农户角度,第一,应关注与提高农户长期安置政策保障,尤其是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就业保障与教育条件方面;第二,政府引导创造整理和谐氛围,建立农户自愿参与整理机制;第三,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点整理补偿政策。在宏观层面,第一,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布局;第二,应当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