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梦 梦如人生——论纳博科夫小说的梦幻特征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by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的创作对整个20世纪后半期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笔下的主人公沉醉于梦幻,拥有超乎常人的奇异幻想.人物奇异的幻想差不多与人物本身等同--这是他们的生命标识,是纳博科夫小说情节开展的一大推动力,也是他建构形象的重要基石.这种绮丽的梦幻色彩发展到后来,逐渐被一种充满了悲观气息的梦魇所代替.而他的卑微的主人公,在"痴念"(幻想)的吸引下,不计后果、"勇往直前",往往落得很可悲的下场,这就是纳博科夫笔下小人物的悲剧性格之所在.作品拥有多重的(可靠的、不可靠的)叙事声音,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质疑、相互辩难,在表面平滑的叙述中蕴含裂缝,在表面的完整体中包含不问断的自我解构,营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整体叙述氛围,也构成了小说文本多种多样的解读可能性.在文本层面上,追求诗的氛围和意境;"记忆"叙事模式;"隐喻"、"反讽""戏拟"等修辞法的大量使用,刻意营造出浓重的抒情氛围,这些与诡异多变的叙事手法结合起来,遥相呼应,共同涂抹出一个水晶宫般的梦幻世界. 这个梦幻世界的背后是纳博科夫的文艺观念.富于戏剧性的人生际遇形成了他独特的时间观和现实观,表现在文艺上,就是作品中时间概念的缺失以及他对记忆的偏爱(对童年幸福生活的执著的记忆和追述),由此也造成他对幻想性文学的推崇,并在总体上表现为他的童话/神话化的文学观.童话/神话化的文学观从基调上决定了其作品的梦幻特征. 纳博科夫把梦幻的风格和游戏的态度带入文学创作,开一代文学风气之先.外在客观世界题材的不足是其主要局限性,但是对于现实主义长期占据主流地位的中国文坛来说,纳博科夫千奇百怪的手法、五光十色的语言,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个个充满魔力和瑰奇的梦幻世界,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他文献
当今的北美汉学界经历了对“西方中心观”的批判、后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以及对“中国中心论”的反思后,出现了一种重新书写中国历史的气象,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就是这一过程的代表
人称“诗鬼”的李贺,乃中唐韩孟诗派里的一员猛将。其才高命短,在短短二十七年生命时光里,忧病、畏死、求生,于穷愁困顿的人间笔补造化,超入仙界与鬼域,形成了冷艳奇诡的诗歌风格,以
本文探讨的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现代人和他们作为现代人标志的精神痛苦的困境,为此选取的三个点分别是《红楼梦》、鲁迅和路翎的小说《财主底儿女们》,并试图勾勒出一
本文着重探讨八十年代上半期发生在人文学科研究领域内的方法论热潮。对方法论热的批评往往聚焦于科学方法与人文学科之间不可僭越的鸿沟,由此认为八十年代对自然科学方法的搬
本文对汉字点笔画进行了研究。文章按照文字演变历史的过程,分析了点笔画的形成与发展,将古文字阶段与今文字阶段的文字从形态上、数量上、位置上对点笔画加以分析和比较,指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