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的货币当局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针对货币供应量、信用量等经济指标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政策措施的总和。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认为,一国的货币当局应该在本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且所实行的统一货币政策在本国范围内具有统一的效应,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对称性,使得统一的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产生显著不同的效果,造成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经济差距也越来越大。因此,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问题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回顾了相关文献,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对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问题的研究现状,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划分为货币传导和信用传导两个大类,并将这两个大类进行细分,以便更加全面的描述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及其作用机理,为分析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其次,通过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拆分为货币政策长期区域和短期区域效应,并分别用面板模型来分析货币政策长期区域效应的存在性、用SVAR模型来分析货币政策短期区域效应的存在性,以便更加全面的分析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问题。再次,本文先是使用图表分析的方法,从区域经济环境、区域金融中介和区域经济主体三个大方面,并分别对这三个大方面进行细分,多角度对造成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再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其原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前面分析出的结果,并结合国外缓解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成功经验,提出缓解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建议。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1)在短期内,人均真实GDP对广义货币供应量M2冲击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东部地区、东北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率BCPI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率BM2冲击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充分说明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短期区域效应。(2)在长期,人均真实GDP受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冲击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率BCPI受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率BM2的冲击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中部地区、东北部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充分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存在长期区域效应。(3)地区间经济环境差异、金融中介差异以及经济主体差异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效应的三大因素,且东部地区对货币政策变动的敏感性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1)在分析货币政策长期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和短期区域效应的存在性时,本文在原有的人均真实GDP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所构建的面板模型和SVAR模型的基础上,又构建了新的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率BCPI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率BM2的面板模型和SVAR模型,以便分析日常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变量(产出和物价)对货币政策冲击的敏感性。(2)本文分别将经济环境细分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将金融中介细分为金融总量和金融中介机构结构、将经济主体细分为企业结构和居民消费行为等因素,并且在进行原因分析时,在原有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又构建了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这样既可以克服前人研究视角单一的局限性,又能使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分析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