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小说《秀拉》中的分离与融合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d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的《秀拉》是一部探索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生存困境原因的小说。 在美国的移民中,非裔美国人是不情愿地踏上美国的。他们是被白人主流社会用来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具。他们在白人社会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遭受剥削和压迫。除了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非裔美国人在意识形态上也受到折磨。一方面他们不得不保持他们的非洲传统,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与白人主流意识形态相融合。在这种形势下他们被迫形成一种双重意识--出于传统要保持非洲意识,为了生存要融合美国意识。 这种双重意识导致了非裔美国人的厄运:他们在与白人主流社会保持距离的同时又不得不融入其中。非裔美国人对白人主流社会这种微妙而又复杂的反应是问题重重的,因此产生许多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不仅表现在白人和非裔美国人之间,而且也表现在非裔美国人内部。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主要强调的就是这两方面的问题。 本文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集中探讨莫里森的小说《秀拉》中的分离与融合,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一社会的意识形态。 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章是介绍。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简要地介绍了托妮·莫里森及她的小说,以及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了主要论点并指明其意义。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部分。在这里作者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第三章聚焦于阶级和种族问题,探讨了非裔美国人所受到的剥削及压迫。第四章探讨的是男人与女人,女人与女人,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上面提到的所有关系都是问题重重的,都是围绕着分离与融合展开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第五章是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和分析,本文得出结论,那就是为了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每种关系中的双方必须而且不得不保持适当的距离。
其他文献
本文着重于文学作品中风格的可译性。 风格包括语言风格要素和非语言风格要素在内,其中语言风格要素主要包括语言风格手段和修辞手段;而非语言风格要素指的是作家在自己作品
本文以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为指导探讨导游词的英译问题。目的论把翻译视为有目的的活动,强调译者应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从而扩大了翻译研究视野。基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展,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使得各种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从而推动了跨文化研究的发展。外语
仿拟是一个古老的修辞现象,国外的仿拟研究限于美学、文学层面,语言学领域很少涉足。国内语言学界将仿拟的研究则主要定位在“修辞格”上,研究方向在四个维度展开:定义、种类、功
目前,“教师即课程”这一口号非常流行。虽然官方话语主张更多的教师专业自主,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教育模式仍受青睐。引用Cochran-Smith&Lytle(1999)的三种教师知识观,论文试
语言测试是伴随着语言教学出现和发展的,也是语言教学过程中必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英语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需要的一部分,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英语课程在中国涌现,随之,对这些
维·鲍·什克洛夫斯基是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同时也是一名传记作家。他的传记作品占其一生文学作品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目前我国学界对什氏的文学理论研究比较透彻,但对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