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危害主要有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目前房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除了传统已知的的心肌梗死病史、左心室肥厚、肥胖、饮酒的危险因素外,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学、16SrRNA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对人体肠道菌群的研究中发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多种形式促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如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短链脂肪酸(SCFAs)在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调节血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TMAO能增加心脏自主神经的活性,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及维持等。因此我们旨在研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肠道菌群的特异性及其具有代表性的代谢产物,尝试获得一些新的发现。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例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从这些人当中收集了60个粪便样本和60个血液样本。通过16S rRNA测序检测粪便微生物群的差异并进行分析。使用ELASA检测血液中TMAO,SCFAs的水平。结果:在PAF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中观察到肠道菌群无明显特征性改变,各组间微生物丰富度、多样性均无明显变化。通过将复律前和复律后菌群的变化进行比较,恢复窦性心律后对患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没有影响;PAF患者血浆中细菌菌群的代谢产物TMAO高于对照组,SCFAs则低于对照组,其中SCFAs变化显著,且复律后短期内有所升高。结论:PAF患者肠道菌群的丰富度与多样性与正常人大致相同;血浆中菌群的代谢产物TMAO高于正常,SCFAs则显著低于正常人。在心房颤动的早期阶段,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变化可能促进其发生、发展,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关注可能会在将来对心血管系统的治疗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