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翻译史也长达三千年。早在汉代翻译就已经成为传播国外知识的工具。追本溯源,我们可以发现有关直译和意译的争论早在翻译史的初始时就已存在,而且几千年来对此人们仍然争论不休,至今未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翻译理论家、知名学者、作家都对此择一而栖。虽然也有折衷的观点,但却难以达成共识。无独有偶,在西方基督教新约与旧约的翻译中,同样存在这种矛盾。翻译研究组织不断地讨论关于直译与意译的分歧。现如今,有关直译和意译的争论已经因为翻译中广泛涉及语言与文化的因素而升级为归化和异化的较量。 现今很多中国的翻译工作者认为,归化是翻译的末路,异化应是英汉之间翻译中的主要方法。他们一再采用西方后殖民翻译理论来阐明其观点。然而,他们忽略了英汉翻译要融通的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的系统。所以,对于英语与汉语之间的翻译,更应强调的是归化,而非异化。 这篇文章旨在论证归化仍是英汉之间翻译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尽管它并不能解决翻译中所有的问题。 论文的第一章为背景介绍、简要阐述了翻译的定义,语言、文化及翻译的关系,回顾历史上有关归化与异化的不同观点,最后提出:从跨文化翻译的本质与功能来看,归化才是更可取的。 第二章着重讨论归化的理论基础。归化的理论基础十分广泛,包括哲学,语言学,翻译学。值得一提的是乔姆斯基的TG理论和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进一步证明了归化的重要性。最后,相关的现代西方翻译理论进一步印证了本文的观点。 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阐释中英语言与文化因素使归化变得尤为重要。第四章论述了归化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修正法与本土化,文章从语言、文化等不同层面举出一些极具说服力的典型范例。 第五章揭示了归化对翻译理论研究的意义以及归化的局限性。最后一章归纳总结了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