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米槁Cinnamomum migao果实发育不同时期(幼果期、膨大期和成熟期)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本研究以一年中米槁果实发育不同时期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纯化米槁根际真菌,通过形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真菌种类,解析果实发育不同时期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同时测定8项土壤理化指标、5项土壤酶活指标以及通过GC-MS分析鉴定根系分泌物的组成,探讨各时期优势真菌类群与土壤理化因子、酶活性及根系分泌物的相关性,以期揭示出米槁果实发育过程中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组成动态变化规律和土壤环境的变化规律,为评估果实发育过程中根际土壤环境的变化情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同时加深对不同果期米槁根际土中可培养真菌多样性的认识,为开发出苗药米槁特有功能菌株,建成根际土壤有益真菌菌种库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果实发育三个时期根际土中共分离获得529株真菌,经初步鉴定为57属108个物种。综合比较来看,3个果期分离出的真菌数量依次是膨大期﹥幼果期﹥成熟期,其中有8个真菌属为3个时期共有,分别为丛赤壳属Nectria,Pleosporales,镰孢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属Trichoderma,螺旋聚孢霉属Clonostachys,曲霉属Aspergillus和紫霉属Purpureocillium。(2)幼果期分离鉴定的真菌分属31个属53种,膨大期分离鉴定得到的真菌分属36属64种,成熟期分离鉴定出的真菌分属16属31种。Jaccard相似性分析表明,三个果期间根际真菌群落组成中等不相似,群落分布存在明显差异。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果期的变化均表现为:膨大期﹥幼果期﹥成熟期。(3)米槁果实发育过程中,根际土壤p H值波动较小,NQ(纳庆)、XL(祥乐)的p H变化范围在6.00~7.00之间,为中性土壤,而BP(坝碰)的p H变化范围在5.00~6.00之间,根际土偏酸性;土壤有机质(OM)含量变化波动较大,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土壤全氮(TN)、有效氮(AN)含量整体上呈现逐渐下降的走向;土壤全磷(TP)、全钾(TK)含量变化表现为先升后降,有效磷(AP)含量在成熟期快速下降。根际脲酶(S-UE)、酸性磷酸酶(S-ACP)活性整体上表现为幼果期﹥成熟期﹥膨大期;NQ、BP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S-CAT)活性整体表现为成熟期﹥幼果期﹥膨大期,XL则表现为幼果期﹥成熟期﹥膨大期;NQ、XL根际土壤纤维素酶(S-CL)活性整体上表现为膨大期﹥成熟期﹥幼果期,BP则表现为幼果期﹥成熟期﹥膨大期;NQ根际土壤蔗糖酶(S-SC)活性整体上表现为幼果期﹥成熟期﹥膨大期,BP表现为膨大期﹥幼果期﹥成熟期,XL表现为幼果期﹥膨大期﹥成熟期。(4)采用GC-MS对甲醇浸提后的米槁根系分泌物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幼果期时出峰数表现为BP﹥NQ﹥XL,NQ共有33种,BP共有35种,XL共有10种。膨大期时出峰数表现为BP﹥NQ﹥XL,NQ共有29种,BP共有37种,XL共有20种。成熟期时出峰数表现为BP﹥NQ﹥XL,NQ共有24种,BP共有29种,XL共有8种。(5)不同果期米槁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与土壤理化因子、酶活性以及根系分泌物种类具有一定相关性。幼果期时,有机质(OM)对根际可培养真菌群落组成变化起决定性作用,螺旋聚孢霉属Clonostachys、青霉属Penicillium、白僵菌属Beauveria、镰孢属Fusarium、绿僵菌属Metarhizium与总氮(TN)、速效氮(AN)、总磷(TP)、速效磷(AP)、总钾(TK)、速效钾(AK)含量呈正相关;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属Trichoderma与过氧化氢酶(S-CAT)活性成呈正相关,瓶霉属Saksenaea与纤维素酶(S-CL)呈正相关;紫霉属Purpureocillium与廿一烷、豆甾醇呈正相关关系。膨大期时,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球托霉属Gongronella、瓶霉属Saksenaea、篮状菌属Talaromyces与速效氮(AN)、速效钾(AK)含量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绿僵菌属Metarhizium与有机质呈正相关;纤维素酶(S-CL)对根际可培养真菌群落组成变化起决定性作用,镰孢属Fusarium、绿僵菌属Metarhizium与纤维素酶(S-CL)呈正相关关系;雪松醇对根际可培养真菌群落组成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绿僵菌属Metarhizium与雪松醇的相对含量呈正相关,木霉属Trichoderma与各分泌物的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成熟期时,紫霉属Purpureocillium、青霉属Penicillium与总磷(TP)、总氮(TN)、速效磷(AP)、速效钾(AK)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过氧化氢酶(S-CAT)对根际可培养真菌群落组成变化起决定性作用,青霉属Penicillium、紫霉属Purpureocillium与过氧化氢酶(S-CAT)、纤维素酶(S-CL)呈负相关;曲霉属Aspergillus、螺旋聚孢霉属Clonostachys真菌类群与棕榈酸甲酯、十六酸、β-谷甾醇、雪松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